立即下载
“手机入袋”治学风?别好心办了坏事
2025-04-19 22:17:00 字号:

“手机入袋”治学风?别好心办了坏事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王乐乐(中南民族大学)

最近,西北政法大学推进学风建设,推出“无手机示范课堂”“手机入袋”等措施,引发不少讨论。有学生反映存在强制上交手机的情况,虽然校方回应并无强制要求,但将手机管理与综合素质测评挂钩、违规就通报批评等做法,让所谓的“自愿”变成了变相强制。高校想用“手机禁令”解决课堂玩手机的问题,看似雷厉风行,实则可能适得其反。

不可否认,大学生课堂上玩手机是个老大难问题。西北政法大学推行“手机入袋”,本意是让学生专心听讲、提高学习效率,出发点是好的。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官方微信3月24日发布文章称,活动开展以来,部分试点班级入袋率达到100%,学院各班级出勤率提高至98%,从实际效果看,部分试点班级出勤率确实提高了,课堂互动也多了,说明这个办法短期内确实有一定作用。

但强制收手机,也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有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被强行剥夺使用手机的权利,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有学生抱怨,这样的做法影响在课堂时使用电子讲义或者拍摄老师PPT。这样一来,教育管理可能会陷入恶性循环,不仅没解决问题,还让师生关系变得紧张。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强制收手机掩盖了教学质量的不足。在互联网时代,手机完全可以成为学习的好帮手。如果课堂内容枯燥、教学方式一成不变,就算没有手机,学生照样会走神。反观那些受欢迎的老师,把短视频、热点案例等融入课堂,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知识,学生自然而然就放下手机,全神贯注听讲了。这说明,与其一味禁止,不如提升课堂的吸引力。

把手机管理和综合素质测评挂钩,更是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每个专业、每门课程的需求都不一样,“一刀切”地收手机,等于自断教学的臂膀。真正的学风建设,应该是春风化雨般的引导,比如开设时间管理课程、组织学习互助小组、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帮助学生培养自律意识,而不是用刚性制度去约束。

想要解决课堂玩手机的问题,与其在手机管理上死磕,不如在教学课堂上多下功夫。只有课程足够精彩,管理足够人性化,学生才会主动把注意力放回课堂。毕竟,教育的目的是唤醒学生的自觉性,而不是制造表面上的服从。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乐乐

编辑:汪敏星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