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蔚然 (湖南科技学院)
清明假期结束后的第一天,北京儿童医院拒绝上学门诊的一周号源显示全满。据了解,该门诊是由原来的儿童心身医学科单独分设出来。门诊开设10个月,接诊近一万人次。据相关文献介绍,全球大约17.8%的儿童青少年存在拒绝上学及相关问题,我国儿童心身医学科普通门诊中大概有20%到30%的患儿有拒绝上学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呢?(4月13日 央视新闻)
针对此问题,记者采访到北京儿童医院拒绝上学门诊的副主任医师李瑛。李瑛介绍,生物、心理、家庭、社会四个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了孩子拒绝上学的行为。患者千千因为遭遇校园暴力,从而拒绝上学;而患者佳佳不想上学的原因,则是从一卷涂改带找不到开始的,但佳佳和妈妈都清楚,导致她拒绝上学的原因一定不是那卷涂改带,而是长期积压在内心的焦虑与迷茫。
孩子拒绝上学,实际上反映出社会发展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当前社会上流行的 “优绩主义”“唯成功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而那些带孩子求诊,却急切逼问医生“何时能返校”的父母,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焦虑情绪的反映。当“名校” 成为父母对孩子的单一期望,当“证书”成为父母喜悦的“主要来源”,当“不能输”成为父母心中的执念,这种充满压力的成长环境,会逐渐削弱孩子对学校的向往。所以,要解决孩子“拒绝上学”问题,社会还需调整对“成功人生”的固有认知,不应将 “名校毕业”“年薪百万”视为人生的唯一光彩;家长也需调整心态,适度放手,认识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与优秀成绩同样重要。
学校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应该注意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培养。近年来,教育部下大力气治理在校时间过长和节假日补课问题,禁止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集中补课或变相补课;并深入推进中小学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要求各校成立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但为何仍难阻止拒绝上学的“热潮”?原因或许在于学校深层次的教育理念尚未彻底转变:当教师以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当学生成绩与教师绩效过度“挂钩”,当心理健康课未能充分发挥实质作用,当校园暴力未得到足够重视,校园就难以成为守护心理健康的栖息地。
因此,教育体系有必要做出一些优化:学校不应仅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应鼓励孩子在学业之外探寻自身价值;教师绩效可更多与课堂教学质量和表现相关联,营造积极健康的课堂氛围;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合理安排心理老师的配备比例,助力学生全面成长;严肃处理校园暴力行为,秉持“零容忍”态度,对施暴者给予如劝退等严肃处理,以起到警示作用。
解决“拒绝上学问题”,不能仅依靠诊室的心理干预和治疗,还需要社会减少对“优绩主义”的过度推崇,家长缓解紧张的控制心态,学校突破传统教育体系的局限,如此,才能让孩子真正重新回归校园,健康成长。
来源:红网
作者:张蔚然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