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AI赋能传媒业需警惕“伪超越”
2025-04-14 16:58:26 字号:

AI赋能传媒业需警惕“伪超越”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孙艺卓(重庆大学)

近期,意大利全国性报纸《福利奥日报》称其出版发行了全球首份、完全由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撰写的报纸。

从印刷术的“文字祛魅”到互联网的“信息共享”,技术往往被视为传媒业发展的“催化剂”,拥抱新技术也被视作追求进步的象征。最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凭借人类曾引以为傲的“思考”能力,使得AI主播、AI记者、AI报纸等传媒新样态应运而生。

法国的哲学家帕斯卡曾说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当“思考”被一行行代码迅速“生成”,传媒业者是否将沦为脆弱的“苇草”?技术中性论的表象下,是否是从业者用“赋能”之名行“卸责”之实的职业伦理滑坡?

在AI技术的浪潮中“冲浪”,传媒业应保持审慎,认识到技术难以触及人性的幽微,以崇高的职业使命感抵御技术的平庸之“恶”,实现传媒业的自我超越。

效率即进步吗?传媒业者需警惕在效率崇拜下,“思考肌肉”的技术性萎缩。这并非仅仅源于传媒业者的惰性,也是对新技术的盲目崇拜以及对职业行为后果的漠视所致。AI记者真的能进一步发问吗?机器提问套路和新闻文本的模板除了对记者的浅层模仿,能挖掘到人们真正想知道的核心事实吗?通过层层递进的追问,剥离表象,直达问题的根源才是传媒业者解决复杂问题、避免经验主义陷阱的唯一选择。当技术将新闻生产简化为“输入-输出”的管道作业时,从业者便会成为“不思考的齿轮”,在技术拜物教中放任专业判断力系统性退化。

零失误是超越吗?警惕算法对传媒业道德坐标系的重构,坚守传媒伦理的标尺。美籍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曾言:“ChatGPT是万维网上所有文本的模糊图像”,新闻本质上是一种写作,是记者对事实材料的理解整合与呈现,而“以一份模糊的非原创作品作为起点,并不是创作原创作品的好办法”。AI主播“零失误”成为新闻,这意味着衡量传媒业的标尺正在让位于可量化的机器语言。倘若出现错误是否会归咎于“系统容错率不足”,实则规避编导团队的失当?用技术缺陷掩盖伦理缺陷的卸责机制,恰是新闻自动化生产中的“平庸之恶”。

影响传媒业的并不仅仅是新的技术,更包括思考的主体性与深刻性。深度思考的背后是情感,朴素的情感是传媒的动力。新闻实践是将情感、理性及公共领域串联起来的“善”的事业。正如李普曼曾经说过的:“新闻就像是黑暗里的探照灯。”这种照亮不仅是事实的投射,更是人性的映照,追求进步的传媒业一定要警惕技术带来的是否只是一种“超越的幻觉”。

来源:红网

作者:孙艺卓

编辑:刘经纶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