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龙
“打野”是时下对“挖野菜”的一种新称呼。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四川成都掀起一股“打野”热潮。但不文明的“打野”行为也引起了当地村民的不满。比如,鲜嫩的鱼腥草,由于暴力采摘被成片地连根拔起;刚冒头的春笋被“掘地三尺”挖了出来。甚至有游客将农户种植的名贵中药材,也当作野菜挖走了,给村民带来了损失。
“打野”作为一种新兴的休闲活动,本身并无过错。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渴望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打野”无疑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通过亲手挖掘野菜,人们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品尝到春天独特的味道,还能增进亲子关系、朋友情谊,让生活增添一份别样的乐趣。然而,当“打野”演变成对他人财产和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时,就完全背离了这项活动的初衷。
从本质上讲,这种不文明的“打野”行为,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不尊重,也是对公共道德和法律法规的漠视。农民们辛苦种植的农作物和药材,是他们的心血和生计所在,却被一些游客当作免费的“猎物”随意采挖、践踏。同时,许多珍稀植物和花卉遭到破坏,对当地的生态平衡也造成了不良影响。
为何会出现这种不文明的“打野”现象呢?一方面,部分游客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对自然环境和他人权益的尊重,只图自己一时的快乐,不顾行为的后果;另一方面,相关的宣传引导和管理措施不够到位。尽管“打野”活动日益火爆,但对于文明“打野”的宣传却相对滞后,许多人并不清楚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哪些是违规的。同时,在一些热门“打野”区域,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约束机制,导致不文明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和纠正。
要改变这种局面,让“打野”回归文明、健康的轨道,首先,相关方要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各种渠道普及文明“打野”的知识和规范,让游客们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提高大家的文明素养和环保意识。其次,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可在“打野”集中的区域设置明显的标识牌,明确划分可采挖区域和禁止区域,同时加大巡逻力度,对不文明行为及时进行劝阻。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合理的采摘制度,比如在一些地方开辟专门的“打野”场地,收取一定费用,既满足游客的需求,又能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权益。
对于游客自身来说,也应自觉遵守规则,做到文明“打野”。在享受自然乐趣的同时,多一份对自然的敬畏,多一份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不随意践踏农作物,不破坏生态环境,采摘野菜时也应适度,不进行“灭绝式”采挖。只有这样,“打野”才能真正成为一项有益身心、增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活动。
春日的美好,在于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也在于人们的文明行为。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打野”不再“撒野”。
来源:红网
作者:许海龙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