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彩虹盲道引发热议,盲道如何真正“帮盲”
2025-04-26 16:10:59 字号:

彩虹盲道引发热议,盲道如何真正“帮盲”

□凌晨露

近日,浙江丽水独臂女孩方寸心在盲道上作画,为盲人铺就“彩虹之路”的行为在全网引发关注。网友纷纷点赞的同时,也出现了关于盲道是否能随意涂色、彩绘是否会增加盲人滑倒风险等争议。

一方面,这种通过彩绘提示,艺术化改造提升盲道功能性的尝试,不仅提高了盲道的醒目度,增强公众对无障碍设施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低视力盲人群体对红、黄、蓝三原色比较敏感,其中,对黄色辨识度最高。我国《无障碍设计规范》中,对盲道颜色的规范为“宜为中黄色”。这有利于低视力人群识别判断道路,而彩绘盲道可能会影响视障人士对路况的辨识,增加出行风险。

然而,彩虹盲道背后引发出的思考不应该只表面停留在“彩绘是否正确”,盲道改造归根结底是要以视障群体的现实需求为主,社会对特殊群体的关注是否真正落到实处才是尤为关键的一环。盲道,作为道路交通的一部分,视障群体出行的“安全道”,如何让其真正发挥“帮盲”作用,而非沦为被忽视和占用的“忙道”?这需要我们从公众意识、城市管理和科技创新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性思考。

携手护盲道,搭建安全通道。盲道,是帮助视障人士出行的道路设施,彩虹盲道无疑存在许多积极影响,它通过鲜艳的色彩呼吁公众提高对盲道设施的保护意识,让更多“看得见”的人们关注到了盲道,用看得见的颜色绘画出看不见的方便。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黄色凸起砖块的盲道上,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小商小贩沿道摆摊,甚至有撬取盲道钢条谋取利益的现象。守护盲道,不仅仅是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责,更是需要每一位市民的自觉参与与行动。只有当每一个市民都能知晓盲道不是普通的人行道,是视障群体安全出行的生命线时,盲道才能成为“不可压缩的权益”,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

管理守盲道,保障无障碍通道。彩虹盲道引发关注,深刻反映出我们在城市治理中,需要对管理维护盲道有更多的考量。目前,盲道被占用、设计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在许多地方屡见不鲜,例如有的盲道突然中断,有些直接通向电线杆或墙壁,有的则绕行不必要的弯路,这些“断头路”“迷宫路”不仅无法帮助视障群体,反而可能给他们造成安全隐患。因此,管理部门包括设计单位在盲道建设中的角色举足轻重。一方面,应当建立更为科学的盲道规划标准,深入调研视障人士的实际需求,消除盲道安全隐患,确保盲道系统的连贯性、安全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城市管理也应更加人性化,例如在商业繁华区域设置触觉警示带,天桥梯道设置盲文指引标志牌等措施全方位考虑视障人士的实际需求。

科技帮盲道,开辟第二通道。现在大部分的盲道主要依赖凸起条纹和圆点砖块的触觉差异来传递信息,功能相对单一。当前随着科技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可以为盲道建设与维护提供新的可能性,成为传递人文关怀的温暖媒介。例如株洲市天元区的“智能盲道”嵌入了电子感应器,配合智能手机或专用设备使用,可为视障人士提供更为丰富的环境信息。除此之外,科技创新也可以体现在维护管理上,如利用物联网技术监测盲道占用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盲道布局等等。这些创新可能会增加一些建设成本,但从长远看,能够大幅提升视障人士的出行体验和生活质量。

彩绘盲道促使公众“看见”这些长期被忽视的设施。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公益性彩绘的颜料终会褪色,真正关注的不是盲道上的色彩,而是我们心中那份对视障群体关爱尊重的底色以及我们是否在积极铺建文明社会的底色。让盲道真正“帮盲”,而非沦为“忙道”,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全社会形成合力的系统工程,只有当我们为视障群体铺就一条充满善意和畅通无阻的道路时,我们才能为自己构建一个更温暖、更具人文关怀的文明社会。

来源:红网

作者:凌晨露

编辑:汪敏星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