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戳破AI假“神医”骗局 ,监管如何跑赢技术滥用?
2025-04-27 15:44:44 字号:

戳破AI假“神医”骗局 ,监管如何跑赢技术滥用?

□王志高

4月25日,据央视新闻报道,在电商平台上有一款热销产品“苗古金贴”,号称由传承“千年秘方”的非遗传承人制作,专攻膝盖、颈椎等问题,该产品甚至排到了“热敷贴回购榜”第一名。然而,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该“非遗传承人”的照片实为AI生成,“非遗传承人”证书由一家机构违规炮制。

当AI生成的“非遗传承人”在电商平台为“千年秘方”站台,当虚构的苗医世家故事配上多出一根手指的证件照,这场荒诞的骗局暴露的不仅是技术滥用的隐患,更是监管滞后与商业伦理的双重溃堤。所谓“苗古金贴”的闹剧,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三重造假”:用AI伪造人物,用钱购买“非遗”头衔,再用代工膏药包装成神药。而更值得警惕的是,这条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利用监管的缝隙与消费者的信任漏洞。

假非遗的生意经,早已不是新鲜事。从“金氏御医”到“苗古秘方”,这些打着传统旗号的骗术之所以屡试不爽,正是因为抓住了两个痛点:一是公众对非遗技艺的敬畏与好奇,二是对医疗健康领域的焦虑。商家深谙此道——只要编造一个“传承人”的故事,再配上红头证书和“古法工艺”的噱头,就能让低成本的膏药卖出数十倍的高价。更讽刺的是,代工厂直言不讳:“包装的事由客户决定。”这意味着,从生产到宣传,造假已成行业默契,甚至形成了一条龙服务。

AI技术的加入,让这场骗局升级为“赛博江湖郎中”。过去,假专家至少需要真人出镜。如今,连“人”都可以批量生成。Stable Diffusion模型制造的假专家,手指穿帮、背景扭曲,却能在电商页面堂而皇之地成为“名医传人”。技术本无善恶,但当它被用于伪造权威、误导消费者时,平台和监管者的缺位便成了帮凶。试问:电商首页的“热销榜”是否审核过资质?短视频平台的广告跳转是否验证过疗效?如果连AI生成的假人都能通过平台审核,那么所谓的“广告整治”岂不是形同虚设?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非遗”头衔的成了交易对象。记者调查发现,只需1500元,中介就能炮制出一张“非遗传承人”证书,而颁发机构竟是营利性企业。这种“花钱买帽子”的乱象,不仅亵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严肃性,更消解了其文化价值。当“非遗”沦为营销工具,真正的传承人反而被淹没在造假浪潮中。监管部门若再不整顿这些“野鸡机构”,非遗保护将变成一场劣币驱逐良币的游戏。

要斩断这条灰色产业链,不能止于个案查处。首先,平台必须承担主体责任,对“神医神药”类广告实施AI检测与人工复核的双重过滤;其次,文旅部门应联合市场监管机构,清理“付费非遗”的灰色地带,建立统一的传承人认证体系;最后,消费者也需清醒认识到:真正的非遗技艺不会靠“三天见效”的标语推销,更不会由“多一根手指”的“AI生成人”代言。

当假非遗遇上真技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骗术的“与时俱进”,更是监管的步履蹒跚。如果每次都要等消费者投诉、AI手指穿帮后才介入,那么“整治”永远只能跟在骗子后面跑。唯有让造假的成本高于收益,让监管的探头架在宣传链的起点,才能避免下一个“AI生成人”继续招摇撞骗。

来源:红网

作者:王志高​

编辑:刘经纶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