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网购避孕套被配送员骚扰,隐私保护岂能“一捅就破”?
2025-04-27 15:44:42 字号:

网购避孕套被配送员骚扰,隐私保护岂能“一捅就破”?

□李蓬国

四川成都的王女士(化名)4月25日在电商平台上购买了一盒消毒液及一盒避孕套,发货方为某便利店成都春熙路店,某外卖平台负责配送。王女士称,这名男配送员送到门口时意味深长地看着她,配送完成后还发了一条骚扰短信:“12只,注意身体啊,美女。”王女士称个人隐私受到了侵犯。她提出质疑:“电话是加密的,配送员是怎么知道我的电话号码还给我发信息的?”(4月27日 极目新闻)

王女士网购避孕套,纯属正常的私人生活范畴,没想到却遭到配送员短信骚扰。虽然商家用黑色塑料袋包裹商品,却遮不住商品形状的轮廓。虽然平台承诺“隐私保护”,却拦不住配送员意味深长的窥视。这场看似偶然的事件,实则是制度补丁与人性阴暗面碰撞的必然——当技术手段沦为形式主义的遮羞布,再精致的包装也裹不住信任的裂痕。

任何消费者在网上购物都不愿意以牺牲隐私为代价,相关平台也承诺以种种措施保护消费者隐私,让消费者放心网购。但在实际上,顾客隐私被暴露,特别是女性消费者遭到骚扰的情况依然层出不穷。类似的案例屡见报道,足以看出这不是什么个案,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的制度性漏洞。

相关保护措施似乎不少,但又层层失守,集体失效。商家虽然将小票进行折叠,使用黑色包装,但避孕套的盒状轮廓仍然能够被轻易辨识。平台虽然对用户信息加密,但配送员仍可通过订单详情推测商品内容。这种“聊胜于无”“欲盖弥彰”的安全措施,就像“窗户纸”一般,不仅保护不了隐私,反而成了暴露隐私的导火索。特别是,当王女士质问“配送员如何获得电话号码”时,平台以“第三方配送”为由推诿,暴露出责任链条的断裂。

既然消费者是在网络平台购物时遭到了信息泄露和骚扰,相关平台就没有任何理由推卸责任。既然它自己不愿意承认和承担责任,那么,有关部门就应该加强监督和执法,绝不姑息。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还应该要求平台全面整改,强化保护消费者隐私的制度建设和技术监控。

对于骚扰消费者的骑手,平台方面也要严厉惩罚。在有的案例中,骑手因配送成人用品偷窥用户生活,最终被永久封号。而在此事件中,涉事配送员仅被暂停接单。这种差异化的处理,暴露了平台对“隐私侵犯”的弹性定义。当伤害未直接威胁人身安全,骚扰者就未必受到严厉惩罚。由此可见,制度的“牙齿”既未“长硬”也未“长齐”。

重构隐私保护需要做到重重加密。技术上加密,让配送员仅能查看取货码而非商品详情,切断个人信息直连。制度上加密,建立“隐私订单”特殊标识,强化保密措施,并对泄密者、骚扰者纳入“黑名单”。认知上加密,加强配送员职业培训,让从业者坚守职业道德底线。

比配送速度更重要的,是抵达过程中对人性尊严的守护。真正的隐私保护,不应是“窗户纸”和“皇帝新衣”,而是用制度与科技共同编织的安全网。

来源:红网

作者:李蓬国

编辑:刘经纶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