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致谢”变“致恨”?警惕论文创作成为生产流水线
2025-04-27 21:33:07 字号:

 “致谢”变“致恨”?警惕论文创作成为生产流水线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宋怡雯(西南科技大学)

近日,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分享了一张论文“致恨”截图,并配文“致恨天临,致谢DeepSeek、ChtGPT和豆包。” 以反讽批判的方式表达了在论文创作过程中的不满情绪,引发了大量共鸣。不少大学毕业生在讨论区现身说法,表示毕业季的论文创作是自己“纯恨”的噩梦。

“论文致恨”与传统的“致谢”形成了鲜明对比,虽为玩笑,但暴涨的讨论度却折射出了当今大学生对于毕业论文创作的质疑态度。高校应警惕将论文创作僵化为毕业“生产线”的一环,避免弱化其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覆盖面的逐步扩大,大学生人数逐年上涨。社会普遍认同的高校论文毕业制度却被更多的大学生不断推向浪尖,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口口相传的“天临事变”更是为积蓄的不满撞破了一个可供宣泄的缺口。面对这一学术不端事件,本应聚焦学术环境整顿的高校学生却对“查重”这一防范措施表达出了诸多不满,论文带来的学术压力可见一斑。

毕业论文的制度设置本意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可在当今部分专业人才趋于饱和的教育环境下,学术创新点的匮乏,成为了高校毕业生在论文创作过程中面临的制度困境,“新瓶装旧酒”的现象时有发生。“作为法学生,毕业写一篇精彩的起诉书或答辩状不比论文网更有价值?”类似观点的评论在社交平台上呼声甚高,虽视角单一,却反映出创新性不足的论文创作已沦为应付毕业的工具,磨灭了创作的本质。

此外,AI的普及应用也为论文创作带来了新的困境。面对部分学生在论文创作时过度依赖AI的问题,多所高校开始对论文进行AIGC检测,将其作为判定论文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但现今检测工具的准确度却极大地干扰了论文审核工作的进行,不少准毕业生在社交平台发帖表示,自己未使用AI辅助创作的论文却被检测出存在大量AI痕迹。

不论是“查重率”还是“AIGC检测”,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制度难题,“致恨”的情感宣泄再一次向社会展现了部分大学生对于专业实践缺乏创新与钻研兴趣的困境。2024年,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明确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差异化评价标准,规定除传统的论文答辩形式外,还可通过专业实践的成果进行答辩。制度的革新为毕业生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论文致恨”不单单是个体情绪的失控,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调整,警惕“唯论文”论和学术异化,建立多元化的毕业生评价标准。只有让学术研究回归求真本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术创造热情,构建更加健康的学术生态系统。

来源:红网

作者:宋怡雯

编辑:刘经纶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