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昕 (广西大学)
山西的赵先生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在短视频平台刷到的“苗古金贴”,竟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这款号称“千年秘方”“非遗传承”的热销产品,宣称专治膝盖积液,却让他的症状愈发严重。更讽刺的是,包装盒上那位“第56代苗古金贴传承人”唐付政,经技术检测竟是AI生成的虚拟人物——左手大拇指与食指等长,中指下方多出一根手指,背景书法作品布满乱码般的文字。(4月27日 央广网)
调查发现,这位“生于贵州苗医世家”的唐付政,不过是贴牌代工产业链中的一环。产品实际由山西海德药业等企业生产,成本仅2.5元一盒,电商售价却高达59元。代工厂坦言:“所谓非遗传承人只是包装故事,用料都是统一配方。”商家深谙监管规则:医疗器械包装不能印“非遗”字样,便在电商页面用AI生成人物、虚构履历,将“苗医世家”“国医大学深造”等标签打造成流量密码。
AI生成“非遗传承人”仅是骗局的第一层。央广网记者暗访发现,唐付政的“非遗传承人”证书由“北京炎黄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颁发,该机构网站充斥着“金氏御医第七代传人”“疑难杂症诊疗法传承人”等头衔。中介明码标价:提供姓名和照片,转账1500元,两周即可“认证”成功。一家代工厂员工透露:“只要不被人投诉,包装随便编。”
这种“给钱就办证”的产业链,让“非遗”沦为营销道具。在电商平台,“苗古金贴”打着“二类医疗器械”旗号,配料表却只有无纺布、医用胶等基础材料。所谓的“半月板修复”“治疗滑膜炎”功效,既无临床验证,也违背医学常识。而商家为规避审查,将虚假宣传隐匿于详情页,用“美术设计”替代违规文字,形成“页面吹上天、包装不沾边”的套路。
骗局背后,是监管与造假的博弈。AI生成的“假人”能轻易通过平台审核,虚构的“非遗”故事可长期占据热销榜,直到消费者投诉才被下架。涉事的厦门追尖科技等企业通过频繁变更法定代表人、注册空壳公司等手段逃避追责,被曝光后仍能换个“马甲”继续经营。
此类乱象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更透支传统文化的公信力。当“非遗”成为商家收割流量的工具,当“千年秘方”被简化为2.5元的贴牌膏药,那些真正扎根民间的传统技艺恐将失去生存空间。更值得警惕的是,虚假宣传正在扭曲公众认知——赵先生最初选择“苗古金贴”,正是因为相信“非遗”二字代表的传承与匠心。
市场监管总局近期发文严打“神医神药”广告,要求整治“人工智能冒充专家”等乱象,恰是对此类骗局的及时回应。但治理不能止于删帖罚款,还需从源头堵住漏洞:其一,建立非遗认证白名单,对违规发证机构纳入信用黑榜;其二,要求电商平台对“非遗”“祖传”等宣传标签实行备案审核,确保传承人信息可追溯;其三,加大对贴牌代工产品的抽检力度,对虚假功效宣传按销售额倍数重罚。
传统文化不是营销的噱头,健康消费更容不得虚假故事。当消费者为“非遗”二字多花56.5元差价时,他们购买的不仅是一盒膏药,更是对文化传承的信任。若商家继续用AI造人、花钱买证,最终损害的将是整个传统医药行业的根基。唯有让监管长出牙齿,让诚信成为底线,“非遗”才能真正成为品质的保障,而非骗局的遮羞布。
来源:红网
作者:陈可昕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