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黑话烂梗”入侵校园:别让语言表达失了分寸
2025-04-28 18:53:33 字号:

“黑话烂梗”入侵校园:别让语言表达失了分寸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毛雯霞(云南财经大学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网络黑话和烂梗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令人咋舌,如今它们甚至已经悄然“入侵”中小学校园。笔者从《中国新闻周刊》一篇题为《黑话烂梗,包围中小学生?》的报道中了解到,网络黑话烂梗在中小学生的日常交流、课堂互动甚至是书面表达中都已屡见不鲜,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

网络黑话烂梗的流行,绝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问题,更是思维和文化层面的隐忧。这种现象不仅严重破坏了语言的规范性,而且可能导致文化内涵的浅薄化。更重要的是,部分隐含低俗、暴力、歧视等不良内容的“烂梗”一旦泛滥使用,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形成和社会风气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在课堂上故意使用这些带有攻击性或低俗意味的表达,不仅扰乱了课堂秩序,也反映出他们对这些不良语言的盲目追捧。而一些学生在作文中随意混用网络用语,更是对语言规范性的冲击。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其规范性是确保信息准确传达的基础。然而,诸如“尊嘟假嘟”“丸辣”“你个老六”等网络黑话烂梗,往往是对语言的随意篡改或谐音滥用,它们的出现使得语言表达变得混乱不堪。在正式的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中,这些词汇的频繁出现,不仅让教师难以理解学生的真实意图,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文化的深度和广度。然而,这些网络黑话烂梗大多缺乏内涵,甚至带有攻击性、挑衅意味,当青少年频繁使用这些低俗、无意义的词汇时,可能会导致其思维的浅薄化和碎片化,让他们习惯于接受表面化、模式化的表达,而缺乏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例如,一些学生在没有阅读过《西游记》原著的情况下,就通过网络黑话对唐僧进行恶搞,认为他神神叨叨、不明是非。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他们对经典文化的误解,也显示出他们对文化内涵的浅薄理解。长此以往,文化内涵的传承和发展将面临严峻挑战。

此外,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当这些暗含不良词汇的黑话烂梗频繁出现在他们的日常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进而对其价值观的塑造产生误导。例如,“化粪池警告”“小唐人”等带有侮辱性或歧视性的词汇,不仅伤害了他人的尊严,也反映出使用这些词汇的青少年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这种不良语言的使用还可能引发学生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影响校园的和谐氛围。当这些词汇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时,可能会导致他们在潜意识中接受这种不良的价值观,进而影响他们对他人、对社会的认知和态度。

这些现象的出现,背后是互联网的普及、短视频的流行,让未成年人能够轻松接触到各种网络文化,包括其中的黑话烂梗。他们出于对群体归属感的追求,以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主动接纳并模仿这些语言,却往往忽视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不良价值观和对自身语言能力发展的阻碍。

因此,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采取粗暴禁止的态度,而应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学校和教师应承担起引导的责任,通过开设网络素养课程、开展语言规范教育等方式,让学生明白正确使用语言的重要性,学会辨别和抵制不良网络语言。家长也应积极参与其中,关注孩子的网络使用行为,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接触优质的文化内容,同时以身作则,使用规范的语言与孩子交流。媒体和自媒体也应坚守底线,避免为了追求流量而过度使用或传播不良网络语言,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语言环境。

来源:红网

作者:毛雯霞

编辑:刘经纶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