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苹(西南科技大学)
随着“五一”假期临近,旅游市场迎来预定高峰。两名大学生于2月份通过平台预订了贵阳某连锁酒店五一假期房间,然而近日她们却突然接到退单通知,并且在双方沟通期间订单就被酒店单方面退单。对此,平台回应称是酒店自行取消订单,已为消费者垫付赔偿并协助改订。(4月28日 新华网)
该事件一经发出就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不少网友反映自己也遇到了类似情况。假期来临,酒店涨价不可避免。但酒店以“系统出问题,订单价格出错”为借口,在未与消费者协商的前提下单方面撕毁契约订单,这种行为已然违背契约精神。
然而,该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节假日酒店、民宿单方面毁约现象屡见不鲜。从“酒店满房”“老板换人”再到“系统问题”,商家毁约理由层出不穷。但毁约本质始终如一,都是为了通过违背契约在假期获得超额利润。长此以往,不仅民众对契约的信任程度会越来越低,酒店、民宿的行业发展也会遭受影响。
毁约现象频发背后,还暴露出现行法律条例对契约刚性约束力不足的问题。根据《民法典》规定,酒店单方取消已确认订单构成违约,应继续履行合同或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等。在当前法律框架下,商家和平台往往以“原价赔偿+少量补偿”的方式敷衍了事。但消费者为此付出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和信任成本却被忽略不计。这种“象征性赔偿”实则是对商家违约的纵容。
为了契约精神的长足发展,还需构建政府、平台、商家、消费者四方共治的良性生态。政府可完善相关法律,借鉴房屋买卖领域“差价赔偿”的司法实践,将违约收益纳入赔偿范围,提高商家违法成本。平台可推行“违约黑名单”机制,对失信商家进行公开抵制惩罚,并优化投诉处理流程,畅通消费者维权路径。消费者也应合理使用个人权利,对商家单方面违约行为坚决说不,通过投诉、举报、集体诉讼等方式维护个人权益。
当预订成功的订单被随意撕毁,诚信经营也就沦为了一句空话。唯有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契约精神才能真正成为商业发展的基石,消费者才能更加安心地踏上旅途。
来源:红网
作者:张长苹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