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薪竹(重庆大学)
如今,在传媒行业,随着“AI主播”“AI报纸”的相继问世,人工智能正在媒体实践中占据一席之地。不少主流媒体纷纷成立智能实验室,开展各种训练营,提升从业者对智能技术的使用能力,这样做的本意是想驯化技术,服务受众。但传媒业在AI热潮中也应保持“冷”思考:当我们过度推崇AI,是否也可能陷入技术“反向驯化”的陷阱?要避免这样的技术“反向驯化”,媒体机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传媒从业者应避免形成“机器化”思维。AI的“深度思考”本质是依靠算法与模型,其无法像人一样通过实践经验,去反思事件背后的新闻价值。从业者如果长期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内容生成,看似是驾驭了技术,却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对机器的依赖,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当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向AI提问,而不是自己去考察和分析。新闻报道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公众需要什么样的新闻?这些问题都无法依靠AI回答,需要从业者一次次地从新闻实践中去探寻答案。从业者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应当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批判性思维,才能避免将AI从“工具”变成“拐杖”。
传媒业从业者应避免成为信息“拾荒者”。AI看似“完美”的回答,实质是对海量“旧”信息的二次加工。在搜集信源时,从业者应当心迷失在一串串代码与数据模型中。在智能“回收站”中对旧素材重复利用,再将其包装成“成品罐头”的做法并不可取。媒体从业者并非单纯的AI“操作者”,而是新闻内容的“策展者”。要充分发挥其对新闻信源的搜集、筛选和组织能力。从业者只有通过实地采访与现场调研,亲自搜寻“新鲜食材”,才能创作出有新意、有价值、让受众眼前一亮的“一手报道”与“独家新闻”。
传媒从业者应避免内容生产“同质化”。“AI主播”“AI新闻视频”在刚推出时确实颇具“新鲜感”。可这种形式上的“新奇”是否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当“AI”变成一种热门标签,各大媒体纷纷使用之时,其呈现方式便会趋于“同质化”“单调性”,也会引起受众的“审美疲劳”。媒体从业者应该换一种思路:新闻生产的创新不应只停留于形式,包装只是点缀,内容的深耕与优化才是留住读者的关键。并非所有新闻都需要以“AI”的形式进行呈现,从业者需发掘新闻事件本身的“闪光点”,把握受众的真实需求,才能避免新闻报道归于“平庸”。
AI时代,传媒业应在技术的“漩涡”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拥抱技术”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媒体从业者的主体性。传媒从业者作为站在船头的“守望者”,也应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在以“AI”为缰绳前行的同时,不被AI生成的结果所左右。
来源:红网
作者:陈薪竹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