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奇(华南理工大学)
4月19日,2024年度人民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四川举行。董宇辉获传播贡献奖,颁奖词说:“他将文学一次次推向读者,唤起了无数热爱文学的人的内心热望。”据中国作家网消息,今年的奖项有颇多新意:长篇小说奖中增设长篇致敬奖,特殊文体奖授予了科幻题材的剧本,以及颁发与时俱进的“传播贡献奖”。未能来到现场领奖的董宇辉,以视频的方式发表获奖感言。他说,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个用文字照亮时代的作家和每一个用热爱温暖文学的读者。”(4月19日 《广州日报》)
这一结果引发了部分网友的争议与讨论,许多人感到不解:一个直播带货的网络红人,为何能获得如此重要的文学奖项?甚至有人发出质疑,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推广文学,是否是对文学的亵渎?文学的价值是否可以通过销售数据来衡量?然而,这些问题看似合理,但却忽视了当下文学传播的现实困境。文学的价值固然不应仅仅通过商业利益来衡量,但如果文学连传播的机会都没有,又何谈价值的实现?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的困境愈发凸显。一方面,信息爆炸使得人们的注意力被大量碎片化的内容所分散,文学作品在海量信息中容易被湮没;另一方面,文学的“小众化”趋势愈发明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流行文化,对文学作品失去了兴趣,甚至将其拒之门外。文学的传播困境,不仅体现在读者数量的减少,更体现在文学在社会文化中的影响力逐渐被边缘化。
董宇辉的获奖,正是因为他为文学传播的困境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他将《人民文学》杂志推向了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销售成绩。2024年1月23日《人民文学》首次来到董宇辉直播间,在4个小时内获得上亿次点赞,达成近百万册订阅量。12月20日,《人民文学》再一次来到董宇辉直播间,2小时吸引700万观众,最高在线人数达27.8万。这种创新的传播方式,让更多人接触到了文学,帮助文学实现了“破圈”与“出圈”。
文学的本质是精神文化产品,其价值在于思想的深度、艺术的美感和情感的共鸣。文学传播的核心问题并非“是否应该商业化”,而是“如何在商业化的浪潮中坚守文学的文化使命”。商业化为文学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与更丰富的资源,使其能够突破传统的局限,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而文化使命则赋予文学传播深刻的内涵与崇高的价值,确保其在追逐效益的同时,不迷失于物质的洪流,始终坚守文学的本质与初心。只有当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文学才能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为更多人带来精神的滋养与灵魂的慰藉,成为人们心灵深处永不褪色的文化瑰宝。
来源:红网
作者:李嘉奇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