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胡同里的群殴:别让校园暴力“杀青”未来
2025-04-20 21:49:02 字号:

胡同里的群殴:别让校园暴力“杀青”未来

73f065212ebb4003ac55da8767c0d3dc.jpg

□佘思甜(湖南科技学院)

4月16日,河北保定市莲池区军学胡同口多名男女青年发生群殴,参与者包括多名中学和职业学校在校生。记者获取的一份现场视频显示,几名青年倒地后被轮番棍打、脚踢,现场几名围观女孩高举手机录制视频。18日,记者从保定莲池区教育和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参与青年是一所职业学校的学生和社会青年,与保定市第十三中学的学生约架。莲池区教育和体育局介绍,目前保定市第十三中学已知悉此事,正协助配合警方调查,多名参与群殴人员已到派出所接受调查。(4月18日 《新京报》)

挥拳的少年或许以为,以暴制暴是彰显“威风”的捷径,却不知自己正用拳头砸向法律与道德的红线。当他们为所谓的“面子”大打出手时,不仅亲手撕碎了校园的宁静,更让自己的人生蒙上污点。而那些举着手机围观拍摄的人,看似置身事外,实则是暴力蔓延的催化剂。他们用冷漠的镜头记录罪恶,却忘了每个旁观者都可能成为压垮良知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一幕,撕开的不仅是个别青少年的冲动与无知,更是整个社会教育与价值观体系的深层裂痕。

校园暴力现象的频发,折射出教育体系中多重维度的协同困境。在应试教育语境下,部分学校的育人重心存在偏移,将资源过度倾斜于学科知识传授,而相对弱化了品德培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构建。课程设置中,学科课程的密集排布与法律常识、道德认知、社交能力等素养培养的课时占比失衡,导致学生在知识积累与人格养成的进程中出现结构性偏差,未能在成长关键期建立起尊重他人、理性沟通的行为模式,一定程度上为冲突激化埋下隐患。同时,学校心理健康干预机制的效能不足,对学生情绪波动的识别与疏导停留在表层,缺乏常态化的心理支持体系,难以帮助学生构建应对压力的有效路径。

在学校的标准化流程里,学生被驯化为解题机器的同时,家庭教育本应成为填补人格缺口的调和剂。然而现实是,父母用加班代替陪伴,用零花钱置换沟通,将孩子的情感需求简化为物质供给。当学校没能教会孩子化解矛盾的智慧,家庭又缺席了爱的启蒙,那些在孤独中发酵的负面情绪,最终只能以最激烈的方式表现出来。更有甚者,部分家长法治观念淡薄,不仅未能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还对孩子的错误行为置之不理,无形之中纵容了孩子的不良习性。在这样的成长环境里,少年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规则的约束,孤独与迷茫逐渐演变为攻击性极强的叛逆。

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因素,同样是青少年成长的“拦路虎”。网络世界如同潘多拉魔盒,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泛滥。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对暴力产生错误认知,从最初的好奇,逐渐走向麻木甚至崇尚。而社交圈里的“哥们义气”等歪风邪气,更是将青少年引入歧途。他们在虚幻的“义气”光环下,把暴力当作获取认可的筹码,一步步迈向深渊。

更令人痛心的,是围观者集体的道德失语。那些举着手机拍摄的看客,与其说是在记录事件,不如说是在消费暴力。在流量至上的时代,他们用冷漠的镜头参与暴力的传播,将他人的痛苦变成满足猎奇心理的“商品”。

痛定思痛,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学校需重新校准教育罗盘,让品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齐头并进。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法制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矛盾调解机制,及时发现并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需回归本位,多些时间陪伴孩子,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与社交圈子。以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树立道德标杆,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社会各界也应齐心协力,为青少年营造一片净土。监管部门要拧紧网络监管阀门,用“技术+制度”双管齐下,切断暴力信息的传播链。司法部门需打出“打击+预防”组合拳,既要对青少年犯罪案件依法从严处理,形成有力震慑;更要创新普法形式,让法律条文转化为鲜活的警示案例。社会组织与志愿者应积极行动,为青少年搭建有益的社交平台,提供专业的心理援助,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

守护青少年的成长,不仅是某一方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必须扛起的时代课题。唯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携手,从根源上消除隐患,才能让青少年在青春的征途上,远离暴力阴霾,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

来源:红网

作者:佘思甜

编辑:吴海刚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