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禁手机治标不治本,高校学风建设更需“走心”
2025-04-20 22:58:32 字号:

禁手机治标不治本,高校学风建设更需“走心”

73f065212ebb4003ac55da8767c0d3dc.jpg

□叶馨宇(浙江万里学院)

近日,红星新闻记者收到西北政法大学多名在校学生反映,称自2025年开学以来,学校推行学生学风建设行动,为此提出课程督导、学风整顿等多项活动,其中有建立“无手机示范课堂”“手机入袋”等措施。但部分学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此举在部分学院试行时“存在强制行为”。(4月17日 红星新闻)

笔者认为,简单粗暴的“人机分离”治标不治本,唯有从课堂质量、学生自主性、教学方式等深层问题入手,方能破解大学课堂的“低头困局”。

不仅如此,西北政法大学有关规定中,将手机存放与综合素质测评挂钩,违反累计三次需要提交检讨甚至公开通报,这与校方工作人员所回应的非强制而是自愿行为也有所背离。

如今,手机深度嵌入现代生活,成为个体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在课堂的教学上,学生可以用手机拍摄教师上课的课件、用手机快速检索课上出现的陌生词汇、用手机作答教师发布的问题等。但不可否认的是,手机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听课专注度。即便学生以学习为目的使用手机,瞬时推送的信息流仍会割裂其注意力。而这种在使用数字设备时,由于信息的过载和多任务的切换,导致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也被称为数字分心。

既然手机带来的硬性问题无法规避,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回归课堂和增加课堂的精彩度才是关键。从学生方面,高校需引导学生建立职业规划,以目标驱动学习动力;从课堂和教师方面,我们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提高课堂的生动度,设立更多师生互动环节,尝试用更多不同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从学校方面,不能一味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使人机分离,可以通过民主协议的方式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使用手机的规定和政策。

清华大学推出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将PPT、慕课与微信融为一体,率先开展全体系实时交互在线教学,通过手机端的实时互动,让手机从“低头工具”变为了“抬头利器”;复旦大学大力推广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高校管理应当以“疏”代“堵”,将手机管控与课堂创新结合,让技术从“干扰源”转变为“学习工具”。教育者需认识到,与其争夺学生手中的方寸屏幕,不如以更有吸引力的课堂夺回他们的注意力——这才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

来源:红网

作者:叶馨宇

编辑:吴海刚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