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购物卡洗钱乱象:预付便利何以沦为犯罪温床?
2025-04-23 19:02:15 字号:

购物卡洗钱乱象:预付便利何以沦为犯罪温床?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孔嘉悦(云南财经大学)

一张不记名的购物卡,竟成黑灰产洗钱的“隐形通道”。近日,央视曝光了一起新型网络诈骗洗钱案件。江苏张女士因“配音兼职”陷入骗局,被诱导购买大额购物卡为诈骗团伙“洗白”资金。这场以支付工具为媒介的新型犯罪,暴露出金融安全治理的深层挑战。

购物卡不记名、可流通、易变现的特性,使其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洗钱”工具。诈骗分子以“账户解冻”等话术诱骗受害者购卡后,通过地下市场以8折价格迅速套现,形成“资金——购物卡——现金”的隐蔽链条。由于脱离银行系统监管,赃款往往一小时内完成“洗白”。更严峻的是,这种黑产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从技术团伙开发自动化销赃系统,到“购卡黄牛”多地批量操作,再到暗网平台秒交易,犯罪效率远超传统模式。

尽管2012年《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规定不记名卡单张限额1000元,但执行漏洞明显。商家通过拆分购卡、虚构交易规避限制,而基层监管因技术短板,难以及时识别同一账户高频购卡等异常行为。与此同时,诈骗手段加速数字化升级:AI语音合成伪造“导师”身份、虚假投资平台篡改数据、虚拟号码和境外服务器隐匿行踪,形成“线上诈骗——线下购卡——跨境洗钱”的闭环,传统侦查手段难以招架。

遏制购物卡洗钱乱象,需从源头强化制度监管与社会协同。制度层面,可推广大额购卡生物信息绑定及 “购卡冷静期”,延迟资金到账;推动商超、支付平台与公安系统数据互通,依托AI识别高频购卡、异地销卡等异常行为,实现风险预警前置。社会共治上,金融机构应加强可疑交易监测,电商平台严打 “回收购物卡” 等违规信息,社区通过反诈宣传提升公众防诈意识。公众尤其要警惕 “高收益兼职”“解冻资金” 等话术,任何要求购卡转账的操作均需高度警惕,筑牢反诈认知防线。

当购物卡从支付工具异化为“洗钱护照”,治理难度已超越单纯犯罪打击,直指数字经济时代的安全命题。唯有在监管科技上做好超前布局,在社会共治中凝聚合力,才能平衡便利与安全,防止金融工具沦为犯罪温床。毕竟,守护百姓钱袋子的安全,永远是社会发展不容退让的底线。

来源:红网

作者:孔嘉悦

编辑:刘经纶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