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67款App被点名:数字文明怎能以隐私裸奔为代价
2025-04-24 16:26:27 字号:

67款App被点名:数字文明怎能以隐私裸奔为代价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汤登峰(中国地质大学)

4月22日,根据《网络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公安部网安局近日发布了一则警示消息。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的检测结果显示,共有67款移动应用存在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情况,移动应用检测时间为2025年3月1日至2025年4月8日。(4月22日 《北京科技报》)

个人信息堪称每个人在数据网络中的“数字名片”,承载着大量隐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过被垃圾短信轰炸、被骚扰电话打扰的经历,更有甚者因信息泄露遭遇诈骗,承受财产损失。此类事件频发,让民众不禁感慨“苦信息泄露久矣”,也凸显出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

这 67 款 APP 的违规行为,本质上是对用户合法权益的严重侵犯,更是对法律法规的公然藐视。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蕴含着巨大商业价值,而应用软件凭借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客观上为一些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提供了土壤。一些企业在利益诱惑面前失去底线,将法律法规抛诸脑后,以为能通过违规手段快速获取利益,却忽视了这样的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

《个人信息保护法》已实施三年多,但部分应用软件依然明知故犯,肆意触碰个人信息安全红线,根源就在于对利益的盲目追逐。企业需要明白,用户的信任才是生存发展的根本,是企业的“长期饭票”。倘若只盯着眼前利益,不惜以牺牲用户信任为代价,最终只会自断后路,被市场和用户抛弃。

数字时代用户的“选择”,也是间接导致信息泄露的凶手。当为追求便利,而习惯性勾选“同意”,用户放弃的不止有知情权,还有作为数字公民的主体意识。正如用户协议中的个性定制,需要平台、软件通过大数据推演用户行为,而这些程序数据,正是用户在不经意间放弃掉的个人信息,当信息茧房出现时,才懊悔,为时已晚。

在相关内容的微博评论区,也有网友高呼“加强监管,保护用户”,收到大量点赞。监管部门面对隐私问题,应该继续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还用户一片信息安全的净土。

通报67款违规应用,不是数字文明的终点,而是反思的起点。真正的数字时代、数字文明,怎能以隐私裸奔为代价?在当下,我们要时常反思:如何发挥数字用户的主体性,如何守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净土,如何构建文明和谐的数字社会。我想,用户隐私安全是时代的课题,需要每一个个体,每一个企业,坚守道德底线,勇敢对“隐私裸奔”说不。

来源:红网

作者:汤登峰

编辑:吴海刚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