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亚洲飞人”任院长启示我们,谁说赛道只能有一条?
2025-04-25 21:45:05 字号:

“亚洲飞人”任院长启示我们,谁说赛道只能有一条?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陈晓丽(吉首大学)

4月25日,暨南大学宣布 “亚洲飞人”苏炳添出任体育学院院长。这个在东京奥运会跑出9秒83的“亚洲飞人”,此刻正以“苏院长”的身份,将跑道上拼搏的精神注入象牙塔。消息一出,网友戏称暨大从此升级为“983大学”—— 这不仅是对他运动成就的致敬,更是对传统学历崇拜的解构。

当多数运动员退役后选择当教练或经商,苏炳添却在36岁高龄同时担任运动员、教授、院长三重角色。他的人生轨迹打破了 “体育生=头脑简单”的偏见:2009年进入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学习,2017年获硕士学位,2018年晋升副教授,2019年发表《新时代中国男子100m短跑:回顾与展望》学术论文,2025年全国室内田径大奖赛以6秒65的成绩斩获男子60米决赛冠军。这种“双手抓”的生存方式,恰恰戳穿了当代青年 “内卷焦虑”的伪命题——谁说赛道只能有一条?

苏炳添的成功绝非偶然。他在《体育科学》中自曝的“逆袭公式”,为深陷内卷的大学生提供了方法论。第一是精准定位的“起跑学”。28岁前,苏炳添的职业生涯始终徘徊在10秒边缘。他通过生物力学分析发现,自己的起跑脚选择存在致命缺陷。这个颠覆性的认知突破,让他在29岁完成技术转型,最终突破9秒83。反观当代有些大学生盲目跟风考研、考公,却从未认真分析过自己的“起跑姿势”是否正确?其次是0.01秒的科学主义。为了提升0.01秒的成绩,苏炳添团队建立了包含2000多个动作参数的数据库。这种“毫米级精进”的科研精神,恰恰与某些大学生考前突击、论文查重的敷衍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他的实验室数据证明:真正的突破来自对细节的偏执,而非无效的假装努力。第三是36岁的巅峰状态。在多数运动员退役的年龄,苏炳添仍保持着国际级竞技水平。他的训练日志揭示了秘密:精准训练+科研学习。我想:这种时间折叠的能力,正是破解“躺平与内卷”困局的关键。当有些大学生在宿舍刷短视频时,苏炳添却在用行动证明:时间管理的本质是价值排序。

苏炳添的故事,为当代青年提供了破局内卷的三大启示:要建立“非对称优势”。暨大体育学院的“苏炳添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将运动训练与生物力学、营养学等学科深度融合。这种跨学科思维,恰恰是破解专业对口迷思的利器。因此,大学生不应局限于专业壁垒,而应像苏炳添一样,在兴趣与专业的交叉地带构建核心竞争力。要对抗“线性时间观”。传统成功学灌输“25岁前要完成……”的时间表,但苏炳添用36岁的巅峰状态证明了人生没有固定的时区。要拥抱“反脆弱”人生。苏炳添的职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赛场失利、伤病困扰等,但他始终保持着摔倒后0.1秒内恢复重心的能力。这种反脆弱性,正是当代青年最稀缺的品质。当“躺平”成为逃避现实的借口,苏炳添用行动诠释:真正的强大不是从不失败,而是在失败中持续进化。

站在暨大的讲台上,苏炳添正在书写新的传奇。他的故事不是要求每个大学生都成为“亚洲飞人”,而是启示我们: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真正的危机不是内卷,而是丧失奔跑的勇气。当你在深夜为一些莫须有的事情焦虑时,不妨想想那个36岁仍在赛道上冲刺的身影,他用9秒83证明:人生的赛道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突破的自我。

来源:红网

作者:陈晓丽

编辑:汪敏星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