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当幼儿园成为股市玩家,这样的“跨界”好吗?
2025-04-30 18:19:34 字号:

当幼儿园成为股市玩家,这样的“跨界”好吗?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吴柳霖(云南财经大学)

4月29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自己在查看上市公司宝利国际披露的一季报时惊讶地发现,“曲靖市马龙区康盛逸境阳光幼儿园”位列第十大流通股股东(也称流通股东),持股181.74万股,占流通股比例0.20%。该帖迅速引起讨论,不少人留言称“幼儿园也太会理财了”“这是开园带娃、闭园炒股的节奏吗”。(4月30日 红星新闻)

据报道,阳光花园幼儿园成立于2015年,开办资金仅3万元,却有大量资金用于炒股,甚至名列上市公司第十大流通股股东。这一矛盾现象不禁让人发问:幼儿园的资金究竟从何而来?是学费沉淀、资本注入,还是来源于其他灰色渠道?

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但在现实中,企业的逐利性与教育的公益性往往难以平衡。教育机构本应以教学为核心,然而部分机构却将资金投入高风险的股市。我们可以窥见教育领域资本的扩张路径:通过集团化运作积累资金池,再利用投资获利实现增值。

一般而言,幼儿园资金通常来源于家长缴纳的学费,一旦投资亏损,是否会影响教育质量?目前,相关部门对民办教育机构的资金监管仍存在漏洞,由于缺乏对投资范围、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明确规定,使得教育资金成为某些机构随意支配的“提款机”。

幼儿园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其核心使命应是培养儿童、呵护儿童成长,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资本市场的参与者。这种“跨界”不仅违背了教育的公益性原则,更有可能使教育沦为资本增值的工具。

近年来,教育集团通过并购迅速壮大的案例屡见不鲜。然而,这种扩张模式可能导致教育质量下滑、收费增加,甚至引发“爆雷”风险。那么,该如何守住教育的底线?可从三个方面加强监管:其一,完善民办教育资金使用规范,明确禁止高风险投资行为;其二,建立健全教育机构财务公开制度,引入家长和社会的共同监督;其三,加大对教育领域利益输送的查处力度,防止资本通过复杂的股权结构逃避监管。

教育关乎国家的未来,绝不能成为肆意逐利的工具。当幼儿园化身股市玩家,我们不得不深思:这样的“跨界”真的好吗?

来源:红网

作者:吴柳霖

编辑:汪敏星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