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玛措吉(华南理工大学)
近日,多个账号使用全红婵接受采访和其家人直播画面,用AI合成相应声音,用于带货土蜂蜜等商品。据悉,在社交平台上已经出现多个账号使用AI合成的全红婵爸爸、哥哥声音,用完全相同的文案介绍家里要盖新房,以此博取流量。AI合成视频中携带有骆驼奶粉、土鸡蛋、洗衣液等多种商品链接,流量较好的仿冒作品评论区中,不乏有人被骗下单购买。(4月29日 封面新闻)
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法呈现出精准的“技术+人性”双重操控特征:他们捕捉到全红婵家人此前公开表达的“希望盖个房子,让孩子回来的时候有房间住”的朴素愿望,利用AI生成高度仿真的家人声音与场景,虚构“建房庆典带货”的虚假剧情以推销商品。这种将技术工具异化为诈骗手段的行为,本质上是对公众人物家庭信任的系统性透支——当名人亲属的真实生活片段被拼接成牟利剧本,当AI生成的虚假语音带着“家人温度”推销商品,技术的仿真性便成为击穿信任防线的利器。
事实上,此类技术滥用并非个案。演员刘晓庆、张馨予等公众人物的AI合成形象与声音,此前已被非法应用于减肥药推广、游戏代言等虚假广告,形成横跨多个领域的黑色产业链。AI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在此类事件中被极端放大:一方面,高度逼真的合成内容让普通用户难辨真伪;另一方面,依托算法推荐的病毒式传播,虚假信息的扩散速度与破坏范围远超传统诈骗手段,正在对社会信任体系造成结构性冲击。正如全红婵父亲在接受采访时无奈表示:“有人用AI伪造我们一家人的声音卖蜂蜜,蜂蜜才十几块钱一斤,成本都不够。”这番话语不仅揭露了骗局的荒诞,更暴露出受害者在技术鸿沟前的无力——当技术作恶突破个人维权能力边界,暴露出的是技术治理、法律规制的多重短板。
从“全红婵家人建房带货骗局”到“张馨予被AI合成声音卖减肥药”,这些事件的共性特征在于:不法分子利用技术红利实施“信任套利”,将公众对名人的情感认同转化为诈骗筹码。遏制此类乱象,需要构建“技术防控-法律规制-社会共治”的三维治理体系:在技术层面,应推动平台研发更精准的AI内容检测工具,通过生物特征识别、数字水印等技术实现“以技术反制技术”;在法律层面,需加快出台AI合成内容管理专项法规,明确技术应用边界、侵权认定标准与法律责任,尤其要加大对伪造相关文件、消费公众信任等情节的惩处力度;在社会层面,建立便捷高效的侵权举报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内容监督,同时引导技术开发者树立伦理意识,拒绝为恶意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当AI技术能够轻易复制人类的声音与形象,当算法可以批量生产以假乱真的“虚拟人生”,我们既需要筑牢技术治理的“防火墙”,更要重构技术应用的伦理坐标系。唯有通过法律的刚性约束、技术的创新赋能与社会的协同共治,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增进人类福祉的工具,而非消解信任的腐蚀剂。这不仅是对技术滥用的警示,更是对整个社会在数字时代如何守护真实与信任的深刻叩问。
来源:红网
作者:卓玛措吉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