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当文化场馆开始“熬夜”:延时服务如何保证质量?
2025-04-09 17:24:11 字号:

当文化场馆开始“熬夜”:延时服务如何保证质量?

□王志高

当陕西历史博物馆宣布取消闭馆日,当北京城市图书馆的灯光亮至深夜,这些“不打烊”的文化场馆正在重塑现代都市的精神地标。据4月8日《法治日报》报道,越来越多像程序员刘先生这样的读者,选择在夜晚走进文化场馆充电学习。这场静悄悄的文化服务变革,既是对动态生活节奏的主动适应,更是公共文化服务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的深刻转型。

延时开放的本质是打破文化资源的时间壁垒。在传统“朝九晚五”模式下,博物馆、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与上班族作息形成“时空错位”,造成公共资源的隐性浪费。天津“天图夜读”成为职场人的精神港湾,证明延时服务有效释放了文化设施的公共价值。这种转变不仅延长了服务时间,更拓展了文化民主化的实践维度,让不同职业、不同作息的群体都能平等享受文化权益。

然而,将延时服务从美好愿景转化为长效实践,仍需跨越三重障碍:人力资源的持续供给、运营成本的合理分担、服务质量的稳定保障。部分场馆出现的“空壳开放”现象——虽有灯光却无服务,虽有场馆却无内容,暴露出简单延长开放时间与配套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更值得警惕的是,若将延时服务异化为政绩工程,追求“灯火通明”的表象而忽视实质内容,反而会造成公共资源的二次浪费。

构建可持续的延时服务体系需要创新思维。在运营层面,可建立“动态延时”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读者进馆数据,如对考研季的图书馆、旅游旺季的博物馆实施弹性开放。北京部分文化场馆采用的“预约制+错峰服务”,既控制人流又降低能耗,显示出精准化管理的优势。在资源整合方面,可探索“文化联盟”模式,让区域内场馆共享讲解员、安保等专业力量,破解中小场馆的人力困局。

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如何实现从“空间开放”到“价值创造”的跃升。延时服务不应止步于提供场所,更要成为文化创新的孵化器。上海部分博物馆推出的“夜间沉浸式戏剧”,将展览转化为演出舞台;杭州图书馆的“夜读沙龙”邀请各行业精英分享,这些尝试都在重新定义文化空间的功能。衡量延时服务的成效,不仅要统计延长了多少小时、增加了多少访客,更要评估产生了多少知识交流、促成了多少思想碰撞。

文化场馆的灯光是照见城市文明程度的镜子。保持这盏文化灯火长明不灭,既需要财政投入的制度化保障,也需要管理智慧的持续创新,更需要理解:真正的文化服务不在于建筑的开闭,而在于能否持续点燃人们心中的求知之火。这是城市对市民的承诺,更是时代对文明的担当。

来源:红网

作者:王志高

编辑:汪敏星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