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明码标价的虚拟礼物,难换社交真心温度
2025-04-09 21:08:39 字号:

明码标价的虚拟礼物,难换社交真心温度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雷湘(湖南科技学院)

近日,网民罗斌(化名)向媒体反映,自己在婚恋交友过程中,遭遇青岛星悦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旗下的多名主播欺骗,诱导打赏逾百万元。三名主播先后以单身未婚的身份跟他接触确认恋爱关系后,便以各种方式要求他在直播间进行打赏,帮助完成“任务”。罗斌称,在累计花费100多万元后发现,有主播存在隐瞒婚姻状况等行为,他认为自己遭遇欺诈,要求退款但遭到拒绝。目前,当地警方已介入。(4月8日 澎湃新闻)

这场看似普通的消费纠纷背后,折射出网络社交时代情感需求与商业逻辑的激烈碰撞,更暴露了人性弱点被精准操控的现实。

网络交友防不胜防,用户无从知晓对方的真实身份、样貌和性格。滤镜背后的“他”(她)真的是你的理想型吗?你以为对方家庭不幸、事业不顺,殊不知这是为你精心打造的“完美陷阱”。用户无法获得真正的情感慰藉,只是被主播们当作“摇钱树”。单身群体在快节奏生活中积累的情感需求,难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于是企图通过社交平台找寻精神慰藉。但当受害者以为找到了“真爱”时,收获的仅仅是榜一“大哥”的打榜数据。

破局之法在于,个体层面需建立“数字时代情感免疫系统”。首先,要破除“线上真诚推定”思维,认识到虚拟社交本质是数据交互而非情感联结。当对方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热情与契合度时,应有意识启动“自我保护”机制——世界上没有完全契合的灵魂,若有,说明你已深陷骗局。其次,要践行“数字消费健康管理”,包括设置支付限额、强制冷静期、定期复盘消费记录等行为干预措施。更重要的是,培养“情感独立能力”,通过线下社交、兴趣社群等多元渠道满足归属需求,避免将情感重心过度寄托于虚拟关系。

平台方不能继续扮演“技术中立”的旁观者。需建立主播行为追踪系统,通过语义分析识别诱导话术,对异常打赏模式启动人工复核;重构打赏制度,限制排名竞赛、连击奖励等成瘾机制,设置单日消费阈值;更重要的是建立情感诈骗预警体系,当用户持续性高频打赏时,可强制推送防诈提示与心理咨询服务。

监管部门亟需出台网络社交平台特别管理办法。建立主播执业资格认证制度;构建跨平台失信主播黑名单,防止劣迹从业者“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可借鉴金融反诈经验,设立网络社交消费保险机制,为受害人提供追偿保障。

当大数据能精准了解用户喜好,当算法将用户毫无保留地暴露在互联网环境下,我们需要在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中找到平衡点。唯有个人强化理性思考与自我保护、平台重构营收模式、监管部门严格执法三方共同发力,才能让更多人在虚实交错的情感迷宫中找到方向。

来源:红网

作者:雷湘

编辑:汪敏星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