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礼悦 (西南科技大学)
近日,家长建议取消学校义工站岗的话题引起热议。据悉,深圳市内的中小学、幼儿园普遍要求学生家长轮流做义工,负责在上下学时段维持校园门口的交通秩序。部分家长赞同这一举措,也有部分家长认为这是交警的事,站岗会耽误工作。对此,当地教育局回应称,家长参与执勤是实现家校共育的一种路径,同时也是自愿性质,学校也可为其开具志愿者工时证明。(4月3日 触电新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私家车保有量迅猛增长,校园门口的交通问题成为一大安全隐患;同时人们也愈发认识到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由此,便产生了“家长护学岗”这一特殊“岗位”。起初,通过参与护学活动,家长不仅能为校园安全贡献力量,还能发挥榜样作用,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然而,这一看似双赢的举措却在落实的过程中“变了味”,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为了守护好孩子的“上学路”,家校合作是否需要寻求新的平衡?
从家长反馈来看,义工站岗带来的压力不容小觑。一方面,不少家长表示,这一安排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为了站岗,他们常常需要向单位请假,在一定程度上使其经济收入有所损失,同时还带来加班压力。另一方面,部分家长由于自身无法参与,只能让年迈的老人代替,而老人在应对复杂交通状况和突发情况时能力有限,难以保障自身安全,也让家长们忧心忡忡。
而站在学校的角度,“家长护学岗”设立的初衷是为了营造安全有序的校园周边环境。这一点,与家长的期盼不谋而合。但在执行过程中,的确暴露出众多问题:家长并非专业交通管理人员,在面对复杂交通状况时,往往难以有效应对;并且“自愿”原则实际上未得到充分落实,一些家长反映,一旦拒绝参与,就会面临老师在家长群的暗示,被认为不配合工作、觉悟不高,让家长们即便心有不满也不敢轻易拒绝。这种将家长视为免费人力资源,强制或变相强制参与义工站岗的做法,也违背了志愿服务的初衷。
为解决这一矛盾,还需多方共同努力,重新审视并明确责任主体。学校应再次思考家长义工站岗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优化校园周边交通管理方案。比如,与交警部门合作,在上下学时段增派警力;联合社区发动志愿者参与或调整学时“错峰”上下学。而教育部门当强化对学校的监督,确保各项政策执行到位,平衡学校、家长和学生三方的合法权益。此外,家长也应积极与学校沟通,提出合理建议,共同探索出既保障学生安全,又减轻家长负担的新途径。
面对“家长护学岗”存废之争,我们需要打破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认识到家校共育的本质:守护孩子的安全不应是任何一方肩头的重担,而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分担。唯有学校、家长、社会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能为每个孩子铸就成长的护盾。
来源:红网
作者:潘礼悦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