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银发浪潮”下,养老服务不能再“受伤”
2025-04-06 19:01:55 字号:

“银发浪潮”下,养老服务不能再“受伤”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张子墨(南京林业大学)

据《现代快报》报道,近日,64岁的李女士(化姓)在江苏徐州市铜山区颐慈养护中心养护期间,遭护工粗暴对待,致使身体多处骨折。这段令人窒息的视频,不仅撕开了养老机构的温情面纱,更将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深层矛盾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

类似事件并非孤例,重庆江津区法院曾判决一起护工虐待阿尔兹海默症老人案,护工罗某因长期殴打老人致其轻伤一级获刑一年三个月。当养老机构沦为“监管飞地”,老年人的生命安全便岌岌可危。

当下,养老服务行业的种种危机可从以下方面找到原因:首先是养老照护供不应求的矛盾激化——中国失能老人已超4000万,为失能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的从业人员不足;其次是职业护工的职业尊严与社会待遇缺失——护工群体普遍面临“高负荷、低收入、低尊重”的生存困境,某高端养老院护工坦言:“每天要照顾20位老人,工资却不及家政保姆”。种种原因,导致养老照护行业的服务专业性与情感投入的割裂,部分护工将养老服务异化为机械性劳动,面对失能老人的异常行为,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能力。这种结构性矛盾在徐州案例中尤为明显,李女士家属为求专业照护、选择每月费用3600元的养老院,却遭遇护工的暴力相向。当养老服务沦为“交钱买平安”的交易,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人格尊严便被悄然消解,这也打破了整个社会对于养老、医疗等基础保障的信任。

破解养老困局,需要建立“制度+科技+人文”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完善行业准入机制,推行护工持证上岗与动态信用管理,将有虐老记录者终身禁入;推广智能监控系统,在保障隐私的前提下实现服务过程可追溯;重塑养老服务的人文内核,通过心理辅导、伦理教育等方式,培养护工的职业同理心。与此同时可通过早期健康干预减少失能风险,建立多学科协作团队,将护工从单纯的体力劳动者转变为健康照护者。

当我们谈论养老服务时,本质上是在探讨一个社会如何对待弱势群体。徐州护工的暴行,暴露的不仅是个体的道德缺失,更是整个社会对老龄化浪潮的准备不足。面对“银发浪潮”,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硬件设施的升级,更要重构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唯有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尊严中老去,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来源:红网

作者:张子墨

编辑:吴海刚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