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谷子经济”火爆:应守好理性消费的边界
2025-04-07 18:49:27 字号:

“谷子经济”火爆:应守好理性消费的边界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李雯旭 (浙江万里学院)

“吃谷”“晒谷”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商场开起了一家家“谷子店”,客流爆满;多只“谷子经济”概念股走强……“谷子经济”已然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宠。(4月6日 央视新闻)

所谓“谷子”,源自英语单词“Goods”,即“商品”的意思,主要指漫画、动画、游戏、小说、偶像等版权作品衍生出的周边产品,购买“谷子”也被称为“吃谷”。

权威媒体发出警示性倡议,提倡理性消费,防止资源浪费,在“谷子经济”蓬勃发展之时,这种倡议变得更为重要,年轻一代会为限量版手办彻夜排队,可年长者很难领悟虚拟形象周边产品为何要卖那么高的价格,这种“代际分歧”实际上表现出在消费文化转型期间价值观的碰撞与冲突,这个现象背后包含着在流行文化引导下怎样达成社会共识并达成精神传承这样的关键命题。

青年人热衷购买印着动漫形象的亚克力立牌,中老年群体可能很难领悟背后的消费动机,换个角度看邮币收藏领域,会找到类似依托稀缺性的追捧行为:1980年发行的《庚申年》猴票,从最初8分的面值涨到最高时的上万元。而且,有些生肖纪念币发行当天就被抢购光。这种对独特价值的追捧和“谷子”收藏热很像,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集邮爱好者经由邮票上的小图案寻找历史记忆,Z世代用“谷子”创建情感归属之处,这种跨代的文化认同是社会文明多元发展的重要表现。

谷子消费行为从关键上讲是当代青年在快节奏生活里寻求情感寄托的社会体现,在社交媒体环境下,虚拟偶像具有陪伴功能,同好圈层能带来身份认同感,限量周边有稀缺价值,这些共同形成了一种新的精神文化消费模式。这种消费模式不只是关注得到物质占有,而是借助具象化的媒介载体,把抽象的情感体验变成可知的文化符号,20世纪80年代青年爱买邓丽君磁带,现在00后会为虚拟角色付费,这两者都显示出特定时代的心理映射特征。

“吃谷”慢慢由兴趣爱好变成了非理性的攀比,“晒谷”也转为炫耀性消费,这时这个文化现象就有了异化的风险,有些限量版数字藏品被炒到天价,二手市场上商品溢价好几倍,这体现出消费主义流行的时候,个人会表现出非理性的特点。更严重的是,一些未成年人陷入这种消费模式,把很多生活费花在盲盒式购买上,这和以前集邮热带来的社会问题有相似的警示意义,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新出现的文化消费潮流要是没有理性的限制,可能就会像“君子兰经济泡沫”,给社会秩序和个人幸福带来不好的影响。

要想缩小代际认知差距,关键就是营造双向互动的交流机制,父母应该认识到“谷子”所包含的情感价值。年轻一代也要谨慎评定自己消费决策是否合理,别因为兴趣冲动而背负太重的经济负担,拿故宫文创把传统文物元素融入现代商品开发来说,“谷子经济”要想长远发展,急需在文化传承和商业伦理之间找到兼顾,只有遵照尊重个人选择这个基本准则,经由科学引导来提升理性消费意识,才有助于跨代际文化交流做到深层次的互学共融。

回顾历史进程,各个时代均有独特的文化载体,粮票,纪念币,光盘,谷物种子都是例子,重点不在于评定哪种收藏品经济价值更高,而是要尊重个人寻找精神寄托的权利,用包容心态对待代际文化差异,理性引导消费行为,那些带着情感记忆的“谷物”类东西,最后会随时间变迁成为特定群体的文化符号。

来源:红网

作者:李雯旭

编辑:刘经纶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