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炜烨(山西大学)
5月12日,西安碑林博物馆完成改扩建工程面向公众开放,现有老馆区和北区场馆两个展区,共展出文物2000余件。5月13日,西安文化界人士马先生发文称,碑林博物馆新建的北馆三层展陈,文物保护逻辑混乱,部分唐代精美经石幢原件裸展,游客触手可及;但有当代普通拓片却被低反射玻璃庋藏,安全无虞。(5月14日 红星新闻)
在人们的印象里,博物馆的文物总是被小心翼翼地保护在层层玻璃展柜之中。如今,西安碑林博物馆将精美文物原件裸展,让文物和游客之间“没”距离。这种零距离的展示方式却面临着文物保护与观赏体验之间的矛盾。据报道,记者亲眼见到一名刚迈进展厅的男子,伸手触摸了一尊古代雕像。这让我们不禁反思,这种零距离的“亲密”,是否正在成为文物不可承受之重?
作为一种开放式展出方式,“裸展”可以让游客更细致地观察文物细节,沉浸式享受一场跨时空的视觉盛宴,激发其深入了解文物的兴趣。大足石刻博物馆中部分文物采用“裸展”方式,让游客清楚地看到斧凿刀刻的细节,好评如潮。事实证明,作为一种极具巧思的展示形式,“裸展”的推广无可厚非。然而,其背后的隐患也难以忽视,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由于没有阻挡物,李小孩石棺棺身有多处“小龙留念”等游客刻字痕迹。虽然馆方安排了保安巡逻监督,但部分展品被屏风遮挡、部分展厅保安数量不足等问题,都显示“人盯人”保护方式的漏洞。除此之外,博物馆完全裸展可能会造成“破窗效应”,使游客降低对文物的重视。“没有那么重要的反而保护起来,重要的文物却是裸展”,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容易让游客产生“碰碰也没关系”的心理,继而肆意触摸文物。
目前,裸展经验不足、游客自觉性欠缺,馆方基本的防护措施必不可少。对此,博物馆可在展台附近设置电子感应器,游客一旦越界立即发出警告;同时,可每日限制游客数量,减轻监管压力,实现对裸展文物的有效保护。
博物馆是人们与文化对话的窗口,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历史。为了接住当下的“博物馆热”,不少博物馆都在暗自发力,但保护和展陈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仍有待商榷。毕竟,不管是“距离美”,还是“距离没”,都应该以文物保护为本。
来源:红网
作者:杨炜烨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