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文凤(湖南科技学院)
近日,杭州多个高教园区及周边便利店中,一种被称为“香水爆珠烟”的走私烟草产品引发广泛关注。这些外包装绚丽、果香扑鼻的香烟,被商家包装成“进口潮品”,通过线上短视频平台的“开箱测评”“解压神器”等标签吸引年轻人,甚至异化为“社交货币”,形成针对青年群体的“感官围猎”。记者调查显示,这类走私烟通过“日藏夜销”模式躲避监管,暴利链条下屡罚不止,而其健康危害远超普通卷烟。(5月18日 潮新闻)
走私烟商深谙Z世代消费心理——他们以“进口”“限量”“盲盒”为饵,用“草莓薄荷奶昔”的味觉叙事取代传统烟草的呛咳记忆,将致癌物包装成“自习室氛围神器”。这种营销策略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认知战”:通过短视频平台的“种草测评”,走私烟被异化为亚文化符号;借助爆珠捏碎时的清脆声响,成瘾行为被赋予游戏化快感;而走私烟缺乏中文警示标识的“空白烟盒”,恰恰成为年轻人标榜个性的画布。当资本将尼古丁输送链伪装成“社交货币”,健康危机便被消解在果香与流量的狂欢中。
杭州商户“日藏夜销”的生存策略,折射出传统监管体系的力不从心。持证商户以正规烟草为“护身符”,用“AB账”模式构建违法屏障;分销网络采取“化整为零”策略,通过社交平台实现“云端接单—同城闪送”的游击战;而高达122%的暴利空间,更催生出“罚款两万、年赚百万”的畸形生存之道。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短视频平台默许“爆珠测评”内容传播,实质上成为走私烟产业链的“数字帮凶”。
治理走私烟乱象需构建“三维打击网”:在物理维度,海关、烟草专卖局与市场监管部门应建立走私烟特征数据库,对重点口岸、高校商圈实施精准布控;在数字维度,需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将“爆珠烟”“免税烟”等关键词纳入算法监测体系;在认知维度,公共卫生部门应撕破“低害”谎言,用燃烧实验等可视化手段,揭露爆珠烟高温燃烧后会生成致癌物的真相。而根本之策,在于将走私烟治理纳入青少年控烟系统工程。
在这场“感官营销”背后,资本对青年认知的影响值得警惕。粉色滤嘴虽看似“温和”,却掩盖着健康风险;走私网络借数字化升级,也对治理提出更高要求。毕竟,守护年轻一代的呼吸健康,需要的不仅是查缉走私烟的执法力度,更是穿透流量迷雾的价值觉醒——真正的解压工具,绝不应依赖含有有害物质的爆珠产品。守护年轻人的健康,需要穿透流量表象的理性认知,更需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治理防线。
来源:红网
作者:欧文凤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