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泳青(广东海洋大学)
近日,上海杨浦区在人才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发布了《杨浦区关于全球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 “优享计划” 的实施细则》。细则中明确提出,对于符合条件的优秀“UP主”等数字内容创作者,在杨浦区内购买首套房可给予一次性50万到200万元的住房补贴,同时还有租房补贴、薪酬奖励以及落户居留便利等各项优惠措施。此新政一推出,迅速引发了舆论,有人为其创新性称赞支持,也有人对其公平性提出质疑。
在当今数字时代浪潮汹涌澎湃、数字内容产业蓬勃发展之际,优秀的数字内容创作者成了各大平台和地区使出浑身解数吸引的“香饽饽”。而上海杨浦以真金白银大力聚焦优秀的数字内容创作者,这一创新引才政策的落地意义非凡,但同时也应警惕其背后可能隐藏的风险。
对数字内容创作者的高额补贴政策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能够在吸引新兴人才、推动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以及提升区域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这项政策是全国首个针对网络视听领域优秀创作者的大规模补贴政策。将UP主纳入区级人才认定范围,突破了“唯学历”“唯职称”的传统人才评价体系的桎梏,建立了动态开放的人才评价机制,彰显着城市治理者对新经济形态下职业价值重构的积极回应。另一方面,它精准契合上海建设全球数字化标杆城市的定位。通过吸引一批头部UP主及潜力创作者入驻,激活知识科普、时尚娱乐等领域的互联网文化产业链,为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与此同时,优秀的数字内容创作者自带的流量和影响力,能够使区域品牌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辐射力显著提升。如此的精准施策与资源整合,打造了“人才—流量—产业”的闭环生态,有望推动上海杨浦区数字经济持续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然而,政策引发的争议也表明了一些潜在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公众对资源分配合理性和公平性的质疑。200万元的购房补贴数额巨大,在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如此大额的补贴用于支持少数高知名度、高收入的UP主,是否合理?不同赛道的内容创作含金量天差地别,评选标准如何界定?政策能否惠及其他行业人才?除此之外,补贴政策还可能带来其他负面影响。政策中指出,仅平台前1%-8%的“头部UP主”能享受补贴,普通创作者难以触及。
在高补贴的吸引与高门槛的冲击下,可能会加剧行业内卷,甚至出现创作者扎堆追求“数据流量”而非“内容质量”的现象,如此反而削弱了创新的活力。再者,可能会引导公众价值认知的错位,年轻群体会认为“十年寒窗苦读”念博士不如“一夜爆红”当博主,从而影响多元职业的选择;对于某些数字内容创作者而言,凭借拍摄娱乐化内容、投流等无技术门槛的手段即可轻松跻身“人才”行列,不免滋生“身份特权意识”与“自我优越感”,形成自我价值认知偏差。
上海杨浦区的创新引才意义值得肯定,但其政策也必须经受住公平性及其他标准的拷问。城市管理者需要建立更科学的人才价值评估模型,既包容新兴职业的创造力,也兼顾传统行业的贡献度。建议依据现实需要的考量,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制定量化指标、公开透明“影响力”“贡献力”等标准、设立补贴资金动态调整机制,同时将政策红利向中腰部创作者及其他行业人才适度倾斜。
唯有当人才政策既能点燃创新引擎,又能守住公平合理的底线,才能真正培育出多元共生的城市人才生态,让每个奋斗者都看得见星辰大海。
来源:红网
作者:李泳青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