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宁(华南理工大学)
近日,“改娃师”这一职业登上热搜。这些手艺人通过将客户寄来的玩偶按要求改脸、改妆、修复,从而进行二次创作和个性改造,最终赋予千篇一律的工业品以新“生命”。作为职业,改娃师收入同样可观,吸引着不同年龄段的爱好者投身该行业。(5月12日 央视新闻)
一直以来,玩偶、娃娃似乎都和儿童紧密相连,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娃娃也成为每个小孩童年不可缺的记忆或追求,但现在成年人却日益成为各种玩偶消费的主力军,无论是之前jellycat等玩偶品牌的爆火,还是现在改娃师这一职业的出圈,其主要受众群体均是成年人。深挖其根本,这场小众职业的火爆,实则戳中了当下成年人内心领域的柔软之地、掀开了现代社会情感经济的一角。
聚焦于改娃师的工作台,他们灵巧的双手操作着颜料晕染在玩偶脸颊、多彩针线穿梭于布料间,当原本单调的娃娃被改造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这其中被修补、重塑的又何止是玩具?那些被改造成暗黑哥特风的芭比,被打扮成欧式古典风的娃娃,被赋予独特东方古典美学的玩偶,本质上都是成年人对童年的二次创作和延迟圆满。那于儿时不得实现的心愿、那在成长路程中被迫割舍掉的童年幻梦,在玩偶被寄出、重塑的一刻得以成真。
改娃师的热度并非凭空而来,而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用玩偶填补儿时的空白,盛情宴请童年的自己;是越来越多的成年人认清自己心中仍住着一个充满童真的小孩,决定用娃娃守护心中的那片纯真地带。改娃师手中的针线并不冰冷,一针一线之下缝制的不只玩偶身上的服装,更是在为这些需要者编织出一条满足童年梦想、治愈心中自我的道路。
在改娃师的行列中,有不少人本身就热爱着玩偶娃娃,他们走红的背后,亦反映出当代年轻人颠覆传统职业认知的勇气与当下社会发展的新可能。当无数改娃师将自己的审美、幻梦变现,当改娃师收入日益可观,兴趣经济展现出了新局面。在改娃师的身上我们看到工作不再只是为了生存所选之道,热爱、兴趣正在成为定义职业的新坐标。
改娃师职业的火爆并非噱头,在其出圈的背后我们更应看到当下年轻人的新选择:成人世界不应非黑即白,守护童真并非拒绝长大;职业选择可以与兴趣共存,热爱与坚守亦能开出新的花。在这条用颜料、针线、树脂、棉花铺就的职业之路上,每一个用柔软姿态爱自己的人,每一个认真对待兴趣与工作的人都值得星光、喝彩与掌声。
来源:红网
作者:李思宁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