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涂鸦墙上的《红楼梦》:裂痕修补处尽显文化温度
2025-05-14 21:13:55 字号:

涂鸦墙上的《红楼梦》:裂痕修补处尽显文化温度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秦若嫣(华南理工大学)

锈迹斑驳的公交站台旁,贾探春的衣袂飘过水泥墙面,林黛玉的泪眼凝望车水马龙。在长沙五星村谭家院子公交站旁的寻常街巷里,“叫画仔”王雁用半年时光将《红楼梦》中的十八位人物妙染于灰白墙体。然而,不知何时,王雁笔下的《红楼梦》主题涂鸦墙遭遇部分涂改。“能一直保存当然更好,若是短暂的存在,其实我觉得也没有遗憾,至少给大家带去欢乐了。”这位“90后”的年轻人,用他的方式诠释这场公共涂鸦“限时美学”。(5月12日 《潇湘晨报》)

当《红楼梦》人物跃然于市井墙面,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将城市空间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博物馆,让市民在日常行走中与传统文化对话。王雁修复的不只是十二金钗的眉眼轮廓,更在水泥墙面续写着城市文明特有的宽容——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言:“我想把红楼梦的500多个人物,都留在这面墙上。”这份将艺术视作流动盛宴的胸襟,让城市的钢筋混凝土生长出文化韧性的藤蔓。

在修复笔刷的起起落落间,我们窥见了城市文化基因的密码。自2022年墙绘创作伊始,连自己的老乡也质疑墙绘“没有意义”时,王雁坚持用求雨的龙图腾与丰收的橙子图景,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散播至人们心中的土壤。这种生于市井、长于乡野的创作,天然带着一个城市的体温。就像北京首钢园让工业锈带绽放冬奥之花,长沙的墙绘艺术同样完成着传统文脉的当代表达:哪吒踩着风火轮掠过公交站台,黛玉葬花的意境与现代涂鸦技法相映成趣。这些跳脱于阳春白雪框架之外的艺术实践,恰恰展现了城市文化本真的模样。

在更深层的维度,街头涂鸦正在重塑城市的人文生态。当七旬老人驻足观赏墙绘、孩童放下手机围观创作并开始主动想要了解相关历史时,墙绘这种公共艺术悄然完成着深刻的美育。这种极具参与感文化创作,让市民也成为了文化传承的主体。就像太平街的麻石路上,汉服少年与二次元少女并肩而行,涂鸦墙前的每一次欣赏与讨论,都在重构着城市集体记忆的图谱。破坏者肆意划刀与艺术家修补的画笔,在墙面上演着拉锯战。但真正令人动容的,是这场较量中生长出的文化自觉。王雁的修复工作何尝不是另一种创作?他用包容将破坏转化为公共讨论的契机,让每道裂痕都成为丈量城市文明高度的标尺。

暮色中的公交站旁,修复一新的墙绘与晚霞同辉。王雁依旧在勾画着未完成的《红楼梦》人物,他的身影与八百年前在汴京街头作画的张择端遥相辉映。从《清明上河图》到当代墙绘,艺术的载体在变,但城市对美的渴望始终如一。那些被涂抹的痕迹终将褪色,但墙绘背后涌动着的,是一个城市对文化温柔的坚守——它允许美的绽放与凋零,更相信在破坏的裂隙中,永远能生长出新的春天。

来源:红网

作者:秦若嫣

编辑:刘经纶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