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阳(长沙理工大学)
“请说出您的问题”“请明确指令”“人工座席忙,请稍后再拨”……如今,当消费者拨通客服电话,这样的语音提示不绝于耳,转人工客服仿佛成了一场艰难的“闯关游戏”。这一看似不起眼的现象,却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影响消费体验的“大问题”。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从企业角度来看,一方面是受“降本增效”思维的影响。企业将智能客服包装成“科技赋能”的典范,实则上演着一场精明的成本转移术。 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在引入智能客服技术时,缺乏充分的测试和优化,导致系统存在诸多缺陷。同时,对人工客服与智能客服的职责划分不够清晰,也使得服务无法有效衔接。
对消费者而言,客服是他们反映问题、维护权益的重要渠道。“转人工客服难”不仅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导致问题无法及时解决,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来说,复杂的智能客服系统更是让他们望而却步,加剧了数字鸿沟,使他们在享受服务时面临更多困难。
“转人工客服难”暴露的不仅是技术漏洞,更是商业伦理的滑坡。要解决“转人工客服难”的问题,需要企业、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共同努力。企业应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认识到客服是连接企业与消费者的桥梁,而非成本中心。在利用智能客服技术的同时,合理安排人工客服的比例,优化接入流程,提高人工客服的应答率。针对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设置“一键转人工服务”等便捷功能,体现人文关怀。
监管部门也要加强对企业客服服务的监管力度,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明确人工客服的接入时限、服务响应率等指标。对那些智能客服不智能、转人工难问题突出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企业,依法予以处罚。同时,建立便捷的用户投诉和反馈渠道,及时受理消费者的投诉,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智能客服本应是服务升级的助推器,而非企业逃避责任的数字护城河。当技术进步与人性化服务背道而驰,所谓的数字化转型就异化为精致的利己主义游戏。在人工智能狂飙突进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守住服务的温度:让技术回归工具本质,使人性价值始终在场。毕竟,商业文明的终极评判标准,不在于算法有多精巧,而在于对每个消费者诉求的尊重程度。
来源:红网
作者:徐瑞阳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