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思源(浙江万里学院)
5月10日,山东考生姜昭鹏因救助突发疾病的同学错过职教高考。5月14日,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公告,将按照规定程序启用副题,安排他参加考试。这不仅是一则暖闻,更是一次对“规则与人性”关系的深刻诠释。这一安排看似打破了常规程序的“铁板一块”,实则用制度的弹性为善意兜底,让社会规则在冰冷的框架下生长出人性的温度。这种“有原则的包容”传递的不仅是对个体的关怀,更是一种正面的价值导向:当善意与规则碰撞时,社会应有能力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为正向行为托举希望。
姜昭鹏的遭遇并非简单的“迟到事件”。他在紧急关头选择救人,本质上是将他人生命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这种价值排序与当下所缺的社会责任感高度契合。在此紧急情况下,补考不再是“破例”之举,而是对善意的制度性回应。若教育部门机械执行“迟到禁考”规则,无异于向社会传递“救人需先权衡利弊”的扭曲信号。而启用备用试卷的决策,恰恰证明了规则本身可以具备“动态校准”的能力——既未降低考试公平性(使用副题、单独安排),又避免了让善举因刻板制度受挫。这种处理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真正的规则不应成为善意的绊脚石,而应通过科学设计,成为激励正向行为的保护网。
教育部门的补考决策之所以引发共鸣,在于它以“精神嘉奖+制度保障”的双重回应,修复了公众对“善有善报”的朴素期待。当“扶不扶”“救不救”的疑虑根植于对“行善成本”的担忧时,此次事件通过授予荣誉与提供补考机会,不仅消解了个体风险,更构建起“善意-保障-回馈”的社会信任链——从一人补考的个案延伸到制度性承诺,传递出“好人不必独担风险”的清晰信号。当政策既保障权益又激励善举,实则是以制度化温情对冲“集体冷漠”,让见义勇为从道德困境转化为可托举的平凡选择。
姜昭鹏的故事之所以动人,更因其未被塑造成遥不可及的道德符号。在此事件中,学业不会被善意牺牲,人生不必因善举断裂。这种“制度补位”的智慧,本质上是对“英雄亦是凡人”的清醒认知:他们需要完成考试、追逐梦想,与同龄人一样面对升学压力。当社会不再以“牺牲一切”作为英雄的预设剧本,而是通过补考机制、荣誉称号等具体措施为其搭建“缓冲带”,见义勇为便不再是悲情叙事中的孤勇,而是可被制度托举的平凡选择。他仍是那个会为考试焦虑的学生,却在关键时刻迸发出凡人的勇气。这种对英雄“平凡性”的尊重,或许才是激励更多人“该出手时就出手”的真正力量。
规则以弹性为善行兜底:既守住考试公平底线,又消解行善者的机会成本,传递出“善意无需牺牲,好人必有回响”的文明信号,让凡人的勇气在规则温度中自然生长。
来源:红网
作者:方思源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