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琦(郑州大学)
近日,网友“Lily”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则帖子,称上海黄浦区新天地附近一家美发沙龙的理发师偷拍了她的照片,然后发布在美发店的社交账号上,涉嫌侵犯顾客隐私。“Lily”直言,她在看见照片后,专门去联系了该门店,提出删除自己的照片,但是对方理发师的态度很差,根本没有理会,并将“Lily”删除拉黑。(5月15日 《新闻晨报》)
有的消费者明确表达过不想被拍,或是不能发布在社交平台上,但是仍有理发师将其发布,如果顾客没有看到就不了了之,看见了就删除下架,而一位美发店店长直言,这种现象在行业内非常普遍。网友“Lily”的遭遇揭开了近年来美发行业的潜规则:剪得好不如营销得好。
这种“拍了再说”的野蛮操作能成为行业常态,本质上是对流量经济的畸形迎合。大众对社交媒体平台上“高分店铺”“网红安利”的过度信任,让一众看起来招牌破旧、装修普通、仅靠线下生意经营的老店没落的同时,催生出另一批靠社交媒体营销起家的“网红高分店铺”。知名度是服务业招揽客源的重要指标。为了线上知名度,商家可谓想方设法地大搞新媒体宣传。在这种扭曲的价值导向下,消费者的脸庞便成了理发师手机里的“活体广告牌”。
但商业宣传的边界不该由经营者单方面划定。《民法典》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以上新闻中的涉事店家显然为了新媒体宣传和商业利益触犯了法律的红线。然而,现实中,多数侵权者却大都像该店一样抱着“侥幸”的心态,在法律的灰色边缘追逐着商业利益。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数字时代的知情权困境和维权困境。当理发师举起手机说要“记录发型效果”,很少有人会追问这张照片将出现在何处;即使顾客要求禁止发布或立即删除,也难以确保商家手中不留有备份或是在顾客离开后发布;如若真发现商家侵权现象,维权所需要的时间、精力、金钱也并非所有人都愿意承受,相当大一部分人遭遇侵权后只能当作吃了个哑巴亏。此外,某些平台算法反而助推了侵权行为——带有真人实拍的美发内容往往更容易得到流量推送,这直接刺激商家铤而走险。
要铲除这种侵权乱象,需要多方发力,共同守护好消费者的肖像权和隐私安全。个人层面,消费者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主动行使知情权。在接受服务时,消费者应明确询问商家是否拍摄影像资料及具体用途,要求对方现场确认授权范围。若发现未经许可使用个人肖像,立即通过平台投诉、保存截图证据,并依据《民法典》主张删除内容及赔偿。日常可定期以关键词检索社交平台,监测自身影像是否被违规使用。社会监管层面,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更应开发“一键维权”通道,让删除侵权照片像投诉外卖洒漏一样便捷。
当消费者在镜前审视发型的片刻安宁,都可能成为商家镜头里的“流量素材”,那么服务业赖以生存的信任基石终将崩塌。或许该给违法违规商家补上一堂商业伦理课:商业新媒体宣传要有度,任何未经同意的“宣传”,都是对“服务”本质最粗暴的背叛。
来源:红网
作者:李睿琦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