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嘉毫 张睿莹(百色学院)
近日,重庆大学一名本科生刘某乔在本科阶段参与发表14篇SCI论文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这不由得让人质疑:本科生真能发14篇SCI吗?按照国内主流高校博士生毕业要求,2-3篇SCI论文已属常态,14篇SCI相当于4-7名博士生的毕业成果总和,即使是科研能力突出的博士生,5年内发表5-10篇已属优秀水平。
后据重庆大学的通报显示:涉事学生刘某乔是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某华之女,刘某华安排刘某乔参与了其本人部分署名论文和专利研究的工作,存在论文和专利署名不当的学术不端行为。
虽然事后重庆大学及时采取处罚措施,但是其暴露的学术不端与制度缺陷引起我们深思:“亲属式署名”不仅侵犯了真正研究者的成果权益,更破坏了学术评价体系的基本公平。科研成果本应以真实贡献为依据,而非依靠“关系链”运作。这种现象并非个案。
现实中,“学术资源继承”等问题并不鲜见,如昆明六年级小学生获青少年科创大赛三等奖。有网友却发现,其仅仅花费四天便从连基因的定义都需要查找的水平,飞速过渡到涉及动物模型与临床样本分析研究的水平。事情曝光后才发现成果是他中科院任职的父母研究得出。
本来,科学的殿堂是以严谨与诚信为基石,可现在,学术不端者正在腐蚀这片土地,很难不给真真正正搞研究的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打击与错误的方向引导。对此,我们不仅要对违规者严肃问责,更应该完善科研署名制度,强化课题审核与论文贡献认定机制,构建透明、可追溯的成果评价体系。学术的净土不容玷污,制度的公平不容撼动。唯有让诚信与公平成为科研的基石,才能真正托举起国家的未来。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晋嘉毫 张睿莹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