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杂感随笔丨也说写作的三重境界
2025-05-22 16:40:27 字号:

杂感随笔丨也说写作的三重境界

□李维圣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用三段宋词名句提出著名的治学三重境界。不久前,笔者与文友、“红辣椒评论”资深作者、首届全国“鲁迅杂文奖”金奖获得者、杂文家陈庆贵先生交流时,他提出的写作三重境界让我眼前一亮。

陈庆贵先生将写作状态概括为三重境界:为生计而作谓之“生存意图”境界,为兴趣而作谓之“生活意思”境界,为使命而写谓之“生命意义”境界。对其三重境界论,我深以为然,不禁也想说上几句。

生存写作境界自古有之。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吴中四才子”之一唐寅,因科举舞弊案断送仕途,不得不靠卖字画度日。其《开门七事》诗句“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可谓道尽寒士辛酸。即便其作品传世后价值连城,当时“润笔费”却只能勉强糊口,不禁令人感怀。“扬州八怪”主要代表郑板桥,早年家贫卖画,晚年辞官回到扬州,仍然以书画为生,印证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千古喟叹。如今的自由撰稿人、网络写手等写作者,虽然在写作方式和“润笔费”获取途径上换了“新马甲”,但本质上,仍未超脱“为稻粱谋”的“生存意图”写作境界。

生活写作境界而今尤甚。发轫真情怀,基于表达欲,因为“有意思”,为丰富生活追求快乐而写作,古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大自在,亦有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大洒脱,令后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到如今,基于表达欲望,遵循兴趣爱好,为快乐而写,愈益成为写作者的赏心乐事。当代作家当年明月利用业余时间完成《明朝那些事儿》,刘慈欣作为高级工程师创作出《三体》,大抵皆印证了庆贵先生所言“人不必为利益放弃趣味”。庆贵先生于第五部杂文集《世相杂陈》自序中自白,唯有永葆“真性情”,保持生命感知与灵魂对话之本真,方有可能活得更有趣。

使命写作境界殊为稀缺。所谓使命写作强调的内涵,或许可以用三句古语概括:“文以载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使命写作乃写作至高境界,居于写作境界“金字塔尖”位阶,古今中外,少有作者能够轻易登顶问鼎。屈原投江明志留下《离骚》,范仲淹“先忧后乐”、顾炎武“天下兴亡”等“立言”,皆以文字担负道义。鲁迅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先生的杂文以笔为刃,剖解时弊,实现了“立言”之生命意义。

庆贵先生认为:生存写作满足物质需求,兴趣写作滋养精神世界,使命写作实现终极价值。写作者应超越谋生层面,突破自娱藩篱,以文字承载时代责任,担当公共道义,努力实现写作境界提档升级。在我看来,其境界论和创作观,对当下写作者不无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李维圣

编辑:汪敏星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