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拒绝“天价粽子”,守护端午节的文化记忆
2025-05-23 17:17:49 字号:

拒绝“天价粽子”,守护端午节的文化记忆

□周荣光

端午佳节将至,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消费提示,倡导简约消费,拒绝天价粽子,推动粽子回归节日食品属性,回归传统文化本源。(5月22日 澎湃新闻)

中消协的这份“倡导简约消费,拒绝天价粽子”的提示,看似寻常的市场规范,实则蕴含着对文化本真的深沉呼唤。当市场监管部门将高价粽子列入重点监管对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商品价格的调控,更是一场关于文明传承的深刻自省。

吃粽子,本是端午节特有的民间习俗,承载着传承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我们民族浓厚的爱国情怀和文化魅力。粽子的文化密码,藏在《楚辞》的墨香里,流淌在汨罗江的碧波中。糯米与箬叶的朴素组合,是邻里互赠的温情见证,是母亲手把手教子女包粽子的家风传承。屈原“宁赴湘流”的高洁品格,与百姓投粽护忠魂的淳朴情感,共同铸就了这个节日的精神内核。

一枚朴素的粽子,道出了这个节日的本真——不在于物质的丰盛,而在于精神的丰盈。然而,当鲍鱼、松茸等珍馐挤走红枣,当鎏金礼盒取代箬叶清香,会导致传统文化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中逐渐失语。“天价粽子”恰似一面照妖镜,映照出价值的迷思:商家将文化符号异化为营销噱头,消费者用价格标签丈量情感厚度。传统节日在资本的裹挟下,将沦为一场精致的物质狂欢。

这种现象背后,潜藏着深刻的文化焦虑。当粽子的价格成为身份象征,当节日问候变成礼品竞赛,可能会失去的不仅是味觉的本真体验,更是与传统文化的精神联结。

让粽子回归本真,需要一场多方参与的文化复兴。商家应当明白,真正的商业智慧不在于过度包装的投机取巧,而是要用百年坚守诠释“匠心”真谛。消费者需要觉醒,认识到最动人的节日记忆,往往来自母亲亲手包制的朴素粽子,而非商场里标价惊人的豪华礼盒。宋代陆游“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的诗意,从来与金钱无关。

在这个物质丰盈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守护精神的家园。端午节的精神内核,是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精神,是百姓投粽护忠魂的淳朴情感。当我们剥开一枚粽子,剥开的不仅是食物的外衣,更是一层层的文化记忆。让粽子回归本味,让节日回归本真,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也是对未来的负责。

箬叶清香里,藏着文明的密码;糯米绵软中,含着民族的筋骨。在端午,让我们以最朴素的方式,完成一场与先人的对话:用本真的粽子传承不变的情怀,用简约的仪式守护永恒的价值。唯有如此,当我们的后代问起端午节的意义时,才能给出比价格标签更有力量的回答。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周荣光

编辑:吴海刚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