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秦铭(云南财经大学)
近日,《半月谈》发文指出,加班调休、带薪休假原本是基层干部的合理权利和诉求,然而一些基层干部想休假却不敢、不愿向领导提及,甚至患上请假“羞耻症”。
基层干部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是民生冷暖的直接感知者。然而,当他们在防汛值守、深夜填表、田间奔波时,法定休假权却沦为“纸面福利”。这种困境不仅源于制度失灵,更被畸形的“羞耻文化”裹挟,使基层干部陷入“不敢休、不能休、休不安”的恶性循环。
数据显示:乡镇干部长年单休,年假“一天未休”者比比皆是。一名干部自嘲:“休假就是换个地方办公。”表面看,休假难源于“人少事多”——基层干部常需对接多部门,承担“冬防寒、夏防冻”等临时任务,一人多岗成常态。但更深层症结在于制度执行不力:虽有《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执行却沦为“闯关游戏”。请假需“找五六个领导签字”,流程繁琐;即便获批,上级一通电话便让休假化为“休寂寞”。
领导一句“工作不能耽误”,便迫使干部在休假期间处理表格、总结,将管理无能的代价转嫁基层。
“大家都不休,自己也不好意思休。”在“内卷为荣,休息为耻”的扭曲价值观下,休假者被贴上“异类”标签。
究其原因,其一,“加班美学”绑架绩效。领导将“5+2”“白加黑”标榜为政绩勋章,甚至以“最近没见加班”质疑干部态度。这种“唯时长论”迫使基层陷入“无效内卷”——堆砌时间代替效率,苦劳表演掩盖管理短板,干部只能以“自我牺牲”换取生存空间。其二,分工不均催生剥削陷阱。部分单位“三分之一的人休息照常运转”,核心岗位却“休假即瘫痪”。领导将重任压于少数“肯干活”者,忽视AB岗制度。年轻干部控诉:“老同志随意缺勤,年轻人请假难如登天。”效率让位于人情,责任沦为剥削,休假权成为“装饰品”。
破解困局需刚性制度与文化革新双管齐下。首先,将休假纳入政绩考核。网友提议:“休假率未达95%取消单位评优。”此举可倒逼领导敬畏规则。同时建立“强制休假”机制,对“应休未休”者发放三倍补贴并问责,辅以“休假台账”动态监督。其次,推行AB岗破除“离岗恐慌”。当前“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僵化设计,导致基层离岗即失序。明确AB岗交接流程,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担”,方能缓解人力短缺,打破管理迷信。
最后,重塑“休息即生产力”共识。领导干部须带头摒弃“加班美学”,限制非必要加班,并率先休假。舆论需扭转“疲于奔命”叙事,让基层干部意识到:休息非偷懒,而是可持续奉献的前提。
基层休假权困境是权利与权力的博弈,更是人性化治理与官僚惰性的较量。唯有以制度撕碎“羞耻感”枷锁,以文化唤醒尊严,基层干部才能从“不敢休”的焦虑中解脱。如此,基层治理方能释放活力,为民生注入持久动能。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董秦铭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