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暴雨中的“人形警示牌”,一场自救与他救的善良传递
2025-05-24 22:01:00 字号:

暴雨中的“人形警示牌”,一场自救与他救的善良传递

□刘啟鑫(百色学院)

5月22日晚,安徽阜阳遭遇强降雨,导致城区多处内涝,道路被淹,因为窨井盖被冲走,一名女子不慎跌落进下水道,被路人拉上来脱险后,尽管全身湿透,心有余悸,但仍一直坚持站在积水中充当“人形警示牌”提醒他人避险。直到民警来到现场将窨井盖找回安装上,排除安全隐患才离开。(5月23日 央视新闻)

在这场意外中,个体的自救、路人的他救与相关部门的应急处理,共同构成了一幅暴雨中的“温暖群像”,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城市应急管理的短板。

“我没敢走,我怕别人掉下去。”从“跌落”到“坚守”,这是一场善意的传递也是人性光辉的绽放。自己淋过雨,所以为别人撑起一把伞,该女子的坚守不仅保护了他人的安全,也温暖了这座城市。正如网友所说,“这是暴雨中最美的身影”,她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同时,此次事件也暴露出了极端天气下城市基础设施存在的风险。据《人民日报》,当晚阜阳各部门紧急行动,开展处置工作。这起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城市基础设施在极端天气面前的脆弱性,以及完善城市应急管理机制的紧迫性。

该女子和协助报警、放置警示标志的路人,展现了公众参与风险防范的积极性。但个人长时间滞留危险区域可能引发二次事故,此类行为不宜被提倡为普遍方案。目前,我国《城市道路管理条例》明确市政部门对公共设施的管护责任,公民发现隐患可以通过12345等官方渠道上报。

该事件启示在于完善“官民协作”的应急响应机制。一方面,市政部门需要落实极端天气预警与实时巡查制度;另一方面,公众可通过更安全的方式参与其中——如使用手机拍摄定位隐患点并上报,而非以身犯险。此外,普及“避开漩涡水流”“警惕异常声响”等避险常识,或比赞美个体奉献更具长远意义。

暴雨中的善意提醒值得肯定,但公共安全不能只依赖个体的自发冒险。唯有明确权责归属、健全制度响应,方能让每一场暴雨的考验,成为城市治理能力升级的契机,守护更多人的平安。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刘啟鑫

编辑:吴海刚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