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上学都快迟到了还不起床,我让你睡懒觉!”中年男子一边拿着棍子往床上鼓起的形状猛击,一边咆哮着。镜头一转,他的儿子一身校服出现在门口,面带不屑地回怼:“我早就起床了,哪有像你这样的爹。”话音刚落,背景音响起夸张的笑声。记者调查发现,在短视频平台上,不少博主将打骂孩子娱乐化做成“搞笑视频”,部分视频博主甚至以此为噱头吸引流量,将打骂孩子编排成各式各样的情景喜剧。(5月24日 《法治日报》)
在短视频风靡的当下,一种怪诞的内容生态正在悄然滋生:不少博主将打骂孩子娱乐化,制作成所谓的“搞笑视频”。从父亲用麻袋装着孩子吊在树上抽打,却配以“爷爷:快看孙子在荡秋千呢”的滑稽字幕;到母亲因孩子横穿马路,直接一脚将其踹飞在路上,背景却是欢快的音效……这些以“育儿经验分享”“熊孩子教育”为噱头的视频在各家平台大行其道、流量疯狂。
“打骂孩子搞笑视频”带来的不仅是搞笑,还可能是负面的教育观念。在评论区里,则出现了不少“认同的观点”:孩子该不该打?肯定该打;你不狠一点,你不棒喝、下狠招,他不懂得你的厉害;绵绵细雨是爱,雷霆万钧更是爱;你不舍得教育,只能交给社会教育……这种现象不仅是对家庭教育的严重误读,更是在无形中助长了错误教育观念,给无数家庭和孩子的成长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于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陈旧观念在此类视频的推波助澜之下,再次沉渣泛起。
然而,将打骂孩子娱乐化的危害远超表面的娱乐效果。对于观看视频的家长群体而言,这些“搞笑视频”传递的错误教育观,极易误导他们的家庭教育实践。当“打骂孩子”被包装成轻松有趣的内容,许多家长可能会在潜移默化中降低对家庭暴力的敏感度,甚至将其视为值得效仿的教育方式。此外,“打骂孩子搞笑视频”的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法律对未成年人保护的严肃性。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这些视频将违法的暴力行为娱乐化,模糊了公众对家庭暴力的认知边界,削弱了法律的权威性与震慑力。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的未来。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打骂孩子搞笑视频”的出现,显然会形成对正确家庭教育观念形成的误导。因此,我们必须对“打骂孩子搞笑视频”严厉打击,网信部门、视频平台要将这类视频赶尽杀绝,不能再让他们瞎胡搞了。
别让“打骂孩子搞笑视频”给家庭教育添乱,别再给错误教育观推波助澜!对“打骂孩子搞笑视频”要露头就打!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