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雨荷(广西大学)
又是一年毕业季,不少大学生在多个社交平台上都在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查重烦恼。现在毕业论文不仅要求进行查重,还要证明论文不是AI代写的,即论文的AI检测率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但是用AI工具来识别AI写作,真的契合我们对学术未来的期待吗?
AI检测工具是一种由大语言模型训练出来的算法,它主要是从文章逻辑性、句式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识别是否由AI生成。然而,问题就在于,现在许多优秀的论文表达也表现出很强的逻辑性,习惯性使用固定搭配。此种写作风格本身就与AI输出极其相似。这意味着,一篇句子通顺、结构完整、表达专业的论文越可能被误判为AI生成。
这让人觉得荒谬:那些努力查资料、精心写作的学生反倒更容易被检测出是“AI”;而部分内容质量欠佳、表述随意的论文,却可能侥幸通过检测。这不仅可能让学生的努力未得到正确对待,也是对规范表达的惩罚,更是一种对学术道德的误解。我们难道要把“看起来像AI写的”和“确实是AI写的”混为一谈吗?
高校引入AI检测工具最初是希望学生们能顺应AIGC技术的发展,同时维护学术诚信。这没问题,但这些工具真的如此智能吗?在OpenAI都公开承认检测AI内容不太可靠、甚至暂停相关服务的情况下,国内一些机构仍在推销“AI率检测”服务。而背后隐藏的商业利益也不少:按字收费、免费检测次数有限、结果不够透明。于是,原本应该用来帮助教育的技术,现在反倒成了学生的负担和企业的生意。学生们被迫反复自证清白,不得不多次付费检测、修改、降AI率,即使他们根本没用AI写作。这种所谓的“防AI焦虑”,到底是为了谁在创造价值?
荀子曾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AI是一种工具,它的出现本身并不意味着在作弊。就像我们从手写论文转向用Word排版,从查字典到搜索百度百科一样,技术的进步本来就不是问题的根源。况且AI用得好也是一种能力。关键不在于学生是否使用了AI,而在于他们是否懂得如何正确地利用它,是否能把AI的优势与自己的思考结合起来,是否在写作时真正理解了自己所写的内容。这才是教育应该关注的重点,也是衡量学术能力的真实体现。
要真正解决“AI写作焦虑”,我们需要回到教育的核心: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写作,以及如何识别工具的边界和价值。我们可以借助AI去辅助自己,但不能用AI来代替思考。现在的“AI检测”工具,既不是完全不能用,也不是可以随意滥用。技术是工具,不是裁判。学术的未来,不会由一套检测系统决定。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红色警告”,而是更多的引导、信任与理解。
期待未来,AI技术能真正为学生、为教育、为我们共同维护的学术尊严服务。
来源:红网
作者:赵雨荷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