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熺宁(山西大学)
近日,正在录制的美食综艺《中餐厅9》因一组图陷入舆论漩涡。该“美食地图”引发网友热议,如北京市的京酱肉丝被选为代表菜,遭北京网友反对,不少网友提议烤鸭或炸酱面更符合大众认知;安徽省的椒盐米鸡、山东省的油爆双脆、湖北省的桂花糖藕、河北省的总督豆腐等菜品则被指“冷门”。网友在评论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护菜运动”。(5月24日 南方日报)
从江苏的扬州炒饭“单挑大梁”,到湖南被“剁椒”简单概括;从黑龙江“跨界”江浙沪,到锅包肉变“锅巴肉”的尴尬乌龙,《中餐厅9》的美食地图可谓错误百出,几乎“得罪”了大半个中国。这张地图不仅在美食选取上以偏概全、缺乏代表性,还在地理标注和菜品名称上频繁出错,暴露了节目组前期调研的严重不足。如此不严谨的态度,无疑是对地域文化的不尊重,也难怪会引发网友们的集体吐槽和不满。
此次风波的根源,在于节目组对“流量密码”的病态追逐。从“锅包肉变锅巴肉”的常识性错误,到“黑龙江漂移至江浙沪”的地理乌龙。在竞争激烈的综艺市场中,部分节目制作团队可能更倾向于追求流量和话题效应,在内容创作时依赖固有印象和网络热点,缺乏对地域文化深入的实地调研与挖掘。这种“用脚做调查”的创作态度,暴露出综艺行业的深层病灶:当流量成为唯一KPI,文化传播便沦为“话题制造机”。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这种文化失真正在消解综艺节目的社会价值。当观众在弹幕中刷屏“建议节目组先补补课”,当各地网友发起“护菜运动”捍卫家乡美食尊严,这场风波已超越综艺范畴,演变为一场关于“文化尊严”的公共讨论。综艺节目若想真正“出圈”,需先学会“入圈”——深入地域文化肌理,尊重每一种饮食背后的历史与情感。唯有如此,才能让美食综艺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而非文化失焦的帮凶。
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观众对于文化内容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再满足于浮于表面的呈现,而是渴望看到真实、深入、富有内涵的文化表达。一档旨在传播中华美食文化的综艺,本应成为连接各地美食与观众情感的桥梁,通过精心策划和深入挖掘,展现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和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然而,《中餐厅9》的这波操作却适得其反,不仅未能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反而引发了地域文化认同的危机。
在追求娱乐性和话题度的同时,综艺节目不能忽视文化传播的责任与使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地域文化更是其独特的标识,任何对文化的轻慢和误解都可能引发公众的反感。综艺制作团队应秉持敬畏之心,深入了解各地文化,以专业、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文化元素。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刘熺宁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