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浩冉(广西大学)
5月23日,网红歌手那艺娜在杭州的演唱会以一场荒诞的“假唱事故”收场。当观众花费666元高价购票入场后,迎接他们的不是期待中的精彩表演,而是《苹果香》的童声版音频和歌手本人“作秀般的表演”。这场打着“互动”旗号的演出,最终演变成观众齐声高喊“退票”的闹剧。
假唱事件本身已足够讽刺,演出方的“无脑”式回应更加让人唏嘘。那艺娜团队将事故归咎于“音响师放错音频”,甚至用“玩梗互动”作为托词。但现场视频显示,当童声版《苹果香》响起时,歌手仍在台上进行表演,丝毫没有叫停的迹象,这显然不是简单的操作失误。更可笑的是,工作人员后续补充的“二次清唱道歉”环节,反而坐实了前期假唱嫌疑。这种欲盖弥彰的危机公关,恰恰暴露了团队对观众智商的轻视。
这场闹剧的背后,是网红经济野蛮生长催生的审美异化。那艺娜自2022年发布《爱如火》走红后,以每月数首单曲的速度批量生产口水歌,其作品大多旋律简单、歌词直白,却精准迎合短视频平台的传播逻辑。俨然造就了一番“流量为王,艺术无市”的景象。演唱会666元的票价虽遭质疑,却依然一售而空,这种市场反馈更让从业者深陷利益至上的“泥潭”。流量与利益共舞,舞台就成了网红的“作秀场”,假唱就成了网红的“宣言书”。
文化市场监管的迟滞,成为了这场闹剧的“保护伞”。对比传统歌手严格的现场监管,网红演唱会往往游走在监管盲区。那艺娜团队将假唱包装成“玩梗互动”,正是钻了文化市场监管的空子。当半开麦、预录混音等“作秀演唱”出现时,相关部门的监管急需及时跟进。通过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触碰红线的艺人实施市场禁入。
从更深层次看,这场假唱风波撕开了网红经济华丽外表下的“遮羞布”。当那艺娜们忙着用《高音女王》《人生如戏,全靠演技》等单曲名称标榜自我时,现实却上演着“演技穿帮”的讽刺剧。从“人类高质量男性”到那艺娜,他们将所谓的“艺术创作”包装为流量工具,将神圣的舞台视为个人的“走秀场”,终将被观众用脚投票。毕竟,再精致的“人设滤镜”,也经不起现场实践的检验。
面对这场假唱闹剧,行业需要的不只是对个别艺人的批评,更应引发对网红经济生态的集体反思。当“昧良心”成为某些人攫取流量的捷径时,守护舞台艺术的纯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观众不是“冤大头”,包装不是“印钞机”。真正的艺术生命力,永远建立在真诚创作与真实表演的基础之上。这个道理,不该被流量的喧嚣所淹没。
来源:红网
作者:魏浩冉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