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思以(云南财经大学)
“七宝茯苓美髯包、五黑养生包……”近日,扬州市中医院食堂推出药膳面包,引发关注。药膳面包共六款,原材料包含当归、茯苓、莲子、陈皮等多种药材,均价在十元左右一个,线下购买需排长队。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些面包于今年清明节期间推出,受到很多市民青睐,几乎每天都能销售一空,最多的一天卖出约3000个。对于味道,有顾客表示:“不苦,有淡淡的药香”,也有顾客说:“明显能感觉到中药的味道。”(4月30日 《扬子晚报》)
药膳面包爆火,究其原因,主要是现代社会亚健康问题普遍,人们纷纷加入养生大队。药膳面包借助“药食同源”理念,契合了当代养生人士的消费需求,这类产品被赋予“中医+饮食”标签,人们不禁疑惑,药膳面包真的能调理身体吗?
药膳面包以“中药”打响名头,却与中医药的部分理念不符,“养生”标签掺杂营销噱头的成分。中医治病的原则是“辨证论治”,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具体疾病和当时环境等各种条件来确定最适合的疗法,而药膳面包是非个性化、批量化生产的食品,无法根据个人情况来对症下药,未必能起到养身的作用,顾客看似购买的是面包,更多是为心理安慰买单。
类似的产品不在少数,诚然,我们鼓励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传播,但不少商家利用“中药+”概念炒作获利,噱头大于实际功效,暴露出中药和餐饮行业的两个问题。
其一,当中医药逐渐被异化为“流量密码”,它的专业性和严肃性也在被消解。商家将中药药材融入饮食,虽标注了所添加的食材,却未明确告知其具体含量、功效或禁忌,消费者难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哪款食品,商家忽视了中医“一人一方”的核心原则,并不专业。这种所谓的传统文化跨界创新,使中医药从严肃的医学体系降格为商家博眼球的工具,削弱了中医药的权威性。
其二,中医药餐饮市场乱象丛生,存在产品质量、虚假宣传、价格虚高等问题。“中医院的药膳面包出现了仿制品,不良商家打着中医药的旗号售卖假药膳面包。”扬州市中医院养生烘焙面包的负责人说道。食品安全问题不容马虎,商家是否真实添加食药物质、是否进行专业调配、是否获得保健食品的认证等等,这些模糊问题都应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
药膳面包的走红,既是中医药文化深受人们喜爱与信任的体现,也是商业资本对中医药文化的“解构”。传统文化在创新突围的过程中,不应让位于商业利益,消费者需谨慎看待以“中药”为名的噱头,商家应坚守法律和道德底线,共同促进中医药文化和养生餐饮市场的良性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程思以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