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地方文旅如何让流量变“留量”?
2025-05-08 20:00:02 字号:

地方文旅如何让流量变“留量”?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张鹏宇(黑龙江大学)

五一”假期结束,各地文旅的“出圈”表现再次成为舆论焦点。社交媒体上,网红景点打卡视频刷屏,地方文旅“名场面”屡上热搜,相关话题持续升温。当“卷流量”成为普遍现象,我们需要冷静审视:地方与游客之间,该建立怎样的良性互动?

许多地方已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生动注解。湖北恩施宣恩县文旅局工作人员将自己的住宅腾给无房游客,甘肃陇南武都区文旅局工作人员在直播中发现住宿难题后,迅速启动应急方案,这些举动体现了基层治理的灵活性,彰显了地方文旅的服务意识。地方通过创意营销打开知名度,以非常规手段解决突发问题,是对发展机遇的主动把握,既解决了游客的燃眉之急,也树起了地方文旅的招牌。但也有个别地方陷入“流量怪圈”,因强行打造网红打卡点、过度商业化、服务配套跟不上,被吐槽“徒有其表”。

热闹背后,地方文旅应更多把游客的感受放在首位,而非单纯追求打卡量和曝光度。游客奔赴一个地方,最终记住的,不是某条爆款视频,而是真真切切的体验。若仅“卷流量”,而不“拼接待”,难免陷入“没有下一次”的困境。一些运作成熟的旅游目的地,比如泰山景区,从过去侧重管理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的细微服务模式,靠润物细无声的服务留住游客的心。

游客同样需要找准自身定位。无房游客固然值得同情,但也折射出部分游客存在依赖心态。旅游是一种需要提前规划的消费行为,目的地的接待能力客观存在上限,旺季房源紧张本是常识。当“说走就走”的浪漫忽视了基本的出行准备,当“有人兜底”的期待超越了公共服务的合理范畴,加剧地方文旅应急压力的同时,也会让自己陷入被动。

文旅“内卷”是好事,但“卷”的方向远比“卷”的形式重要,肯下慢功夫,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对游客来说,提前规划行程,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目的地的尊重。当地方与游客双方在流量热潮中保持清醒,旅游才会真正转化为彼此难忘的美好记忆,而非转瞬即逝的“到此一游”。

来源:红网

作者:张鹏宇

编辑:吴海刚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