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南京大学)
近日,重庆大学一本科生刘某乔因发表5篇SCI一区期刊论文、9篇SCI二区期刊论文,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引发外界质疑与热议。5月8日晚,重庆大学发布《情况说明》称,该校已成立专项工作组进行核实,若发现有不当行为,将按有关规定处理。
有网友表示,仅就论文质量和数量而言,刘某乔的学术成果可以说已经超越了很多高校教师的成果。这让人不禁怀疑:一个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如何能在应对繁重课业的同时,完成如此庞大的工作量?更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6年,处于初中阶段的刘某乔就署名申报了专利。让人不禁思考,以初中生的年纪参与发明专利申报,其知识储备能否支撑技术发明?值得玩味的是,据澎湃新闻报道,在刘同学发表的14篇论文中,刘某华是作者之一。有知情人士透露,刘同学为刘某华的女儿。
刘某乔事件并非个案,这暴露出更深层的学术制度失守。现行学术评价体系仍陷于“数数量看专利”的量化陷阱之中,这为“包装”学术成果带来了巨大的回报。此外,科研伦理审查存在盲区,学术监督机制缺乏刚性约束,即使面对明显违背常识的案例,调查程序也难逃“自查自纠”的窠臼,这为学术“包装”提供了空间。
教育部门相关文件早已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但要让纸面规定转化为现实约束,还需构建全面的治理框架——建立科研成果追溯机制,对存疑成果启动第三方独立评估;推行作者贡献透明化制度,强制公开每位署名作者的具体工作内容;构筑学术利益防火墙,将导师亲属参与课题纳入重大利益冲突范畴,经匿名评审委员会审核方可实施。
科研本该是最纯净的求真之地,容不得任何形式的利益勾兑。重庆大学事件不应止于个案调查,而应进一步斩断学术不端的利益链,让每个科研梦想都拥有公平起飞的支点。
来源:红网
作者:朱丹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