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悦(云南财经大学)
近日,有市民反映,布吉公园内存在露天KTV摊点,摊主向参与者收取1元至3元不等的费用,部分熟客可免费使用。附近居民表示,摊点涉嫌无证经营,侵占了市民休闲的公共空间,扰乱公园秩序,投诉后会有执法人员前来处理,但执法人员走后不久该情况又在公园“回潮”。布吉街道办工作人员介绍,经调查目前尚未发现摊主存在直接收费盈利的证据。下一步,布吉街道办将联合公安部门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加大对违规经营等问题的整治力度。(5月1日 《南方都市报》)
城市公共空间的治理,从来都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露天KTV引发的争议,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公共资源如何合理分配的讨论。当露天KTV的歌声此起彼伏时,我们既要看到中老年群体对文娱活动的渴求,也需要听到周边居民对安静舒适环境的诉求。看似居民举报无证经营,实则是饱受噪音侵扰后的无奈之举,在“执法人员走后不久该情况又在公园‘回潮’”情况下,举报无证经营或许成了他们维护自身权益的最后选择。
从法理层面来看,问题其实较为清晰。《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在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或者开展娱乐、健身等活动,应当遵守公共场所管理者有关活动区域、时段、音量等规定,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噪声污染;不得违反规定使用音响器材产生过大音量。附近居民的举报投诉,本质上是对这项法定权益的正当诉求。
然而,城市治理不能只讲法理而不讲情理。露天KTV的存在并非全无合理性。对于中老年群体而言,这类活动是难得的社交娱乐方式。摊主提供的服务,为中老年群体开辟了娱乐与社交渠道,满足了部分市民的休闲需求。这种实实在在的民生需求,同样是城市管理者必须正视的现实。完全禁止看似简单便捷,却可能剥夺一个群体的休闲乐趣。
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在于找到“最大公约数”,城市治理需要刚柔并济的智慧。依据《深圳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街道办可根据方便群众、布局合理、监管有序的原则划定摊贩经营场所。因此,城市管理者可采取更为合理措施:首先,划定特定区域和时段供市民开展娱乐活动,既保障居民的休息权,又满足市民的娱乐需求;其次,要求摊主进行备案登记,使其在遵守音量规范的前提下合法经营;此外,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对违规收费、噪音超标等行为严格执法。这种精细化、“疏堵结合”的管理思路,正是现代城市治理应有的温度与力度。
说到底,一座舒适理想的城市,既要有井然有序的公共空间,也要有包容多元的人文情怀。当城市管理者能够以法治为纲、以民生为本,在“疏”与“堵”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这样的城市才能真正成为所有市民共同的美好家园。
来源:红网
作者:许悦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