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奶茶订单变生命救援:社会治理的“救命单”该由谁接
2025-05-05 17:17:48 字号:

奶茶订单变生命救援:社会治理的“救命单”该由谁接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李娜(长沙理工大学)

近日,湖南湘潭一家奶茶店收到了一个特殊备注的外卖订单。一句“自杀临死喝”的备注顿时让店员、老板和外卖小哥忙碌起来。在他们的协助下,民警在湘江江边发现了轻生男子,成功挽救了一条生命。(5月5日 《人民日报》)

看到顾客发来想要轻生的文字,店员回复:“给你多放一勺冻冻不要死”,承载的不仅是善意,更是一套自下而上的危机干预机制。从店员敏锐察觉备注异常,到店主坚持线上沟通以拖延时间,再到骑手同步报警并提供送餐定位线索,这场救援的每个环节都彰显了普通人的社会责任感。正如奶茶店主所言:“哪怕只有一丝可能,也要试试救人。”这种对生命的敬畏,超越了商业交易的本分,转化为“生命至上”的自觉行动。

不少网友为店家和骑手点赞,“给你多一勺冻冻,用来稀释以后的苦。给你多一勺冻冻,以后苦的时候都来回味此时的甜。”一杯奶茶,成为撬动生命希望的支点,也折射出社会温情与责任交织的治理新图景。

当重庆面馆老板为困难顾客提供“暗号套餐”,当杭州便利店设置“共享冰箱”救助饥困者,当外卖平台上线“应急需求”功能帮助独居老人,民间自发的互助行为正逐渐形成社会安全网的“毛细血管”。湘潭奶茶店的救援案例,进一步印证了公共服务与民间力量协同的可能性——社会共治激活城市温度,这张社会治理的“救命单”不再是政府“单线接单”,而是民间力量参与其中的“双线作战”。

一座城市要有温度,社会治理要有成效,就必须从政府的“单方面输出”演变为全民参与的“共情协作”。正因为每个普通人对他人苦难“不忍旁观”的善意,社会的安全感与凝聚力才能真正扎根。

然而,要让这样的温情故事从偶然成为常态,仍需制度化的支撑。外卖平台可借鉴网约车“紧急联系人”和“行程分享”功能,开发高危备注识别系统,联动商家、骑手与警方建立快速响应通道;餐饮企业可对员工进行基础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提升对轻生信号的敏感度;社区与公益组织亦可联合设立心理援助热线,为情绪低谷者提供即时倾诉窗口。与此同时,需谨慎平衡干预效率与用户隐私,避免善意演化为过度监控。当“压力管理”成为公共议题,除了危机发生时的干预,更需前置的关怀——企业建立员工心理支持机制、社区普及心理健康服务、学校加强抗挫折教育,方能从源头减少“崩溃瞬间”的发生。

社会治理的“救命单”,不该是某个主体的孤立责任,而应是政府、平台、商家、公众共同接力的“生命订单”。当公共服务和民间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才能让每一次意外救援不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文明社会的必然承诺。当一杯奶茶能成为照亮绝望的微光,当一句“不要想不开”能触发全城救援,我们便能看到:社会文明的刻度,正由无数个体的良知与担当共同标定。

来源:红网

作者:李娜

编辑:吴海刚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