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莫让强制捐款,伤了公益事业的 “心”
2025-05-07 22:31:01 字号:

莫让强制捐款,伤了公益事业的 “心”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曹莹(云南财经大学)

5月6日,河南郑州市上街区一单位疑似强制职工捐款并规定数额一事,引发关注。网帖截图显示,该单位为迎接“5·8公益捐款”活动,疑似要求在编人员捐50元,其他人员捐30元,备注名字以科室为单位,限下班前交到办公室。(5月7日 极目新闻)

公益事业的核心价值在于“自愿”二字。从汶川地震时“乞丐捐款”的动人场景,到互联网时代“一块钱做好事”的指尖公益,其精神内核始终是公民基于同理心与社会责任的自主选择。5月8日是“世界红十字日”,捐款本应是爱心的自然流淌,当行政指令将其异化为按职级定价的“人头费”,善意就变成了冰冷的数字游戏。在编人员50元、其他人员30元的精准定价,折射出某些单位对公益本质的荒谬认知——与其说是募捐,不如说是用权力丈量爱心的“含金量”。这种摊派式募捐,既消解了公益活动的教育意义,更在无形中制造了道德绑架的枷锁。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此类事件持续消耗公众对公益机构的信任。近年来,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本就屡遭冲击。此次基层单位滥用行政权力摊派捐款,无疑给公众本就脆弱的信任防线再添裂痕。当人们质疑“捐款的钱去哪儿了”时,强制行为恰似一剂催化剂,加速了“善意怀疑论”的蔓延。

破解公益摊派困局,需要制度与监督的双重护航。从法律层面看,《慈善法》早已明确禁止摊派捐赠,但基层执行中仍存在“善意变味”的操作空间。需呼唤常态化监督机制的建立。涉事单位是否应当公开致歉?捐款流向能否全程可溯?唯有以透明化解疑虑,用法治划清边界,才能避免“自愿”沦为权力任性的遮羞布。

公益事业是丈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破解强制捐款困局,不仅关乎个别单位的纠错整改,更需要整个社会重建对善意的信仰。唯有守住“自愿”底线、筑牢“透明”防线、创新“参与”机制,才能让公益事业真正成为滋养城市文明的活水,而非权力任性的牺牲品。

来源:红网

作者:曹莹

编辑:吴海刚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