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抢跑式预习“的背后是怎样的社会焦虑?
2019-08-11 10:24:52 字号:

距离新学期开学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很多家长忙着帮孩子收心,在督促孩子完成作业的同时还提前购买新学期教材,以便孩子进行预习。很多家长反映,下学期的课本不容易买到,尤其是语文教材,由于今年更换部编版教材,目前只能买到一年级课本。(8月8日《扬子晚报》)

“抢跑”预习的现象一直存在,其原因也不难理解。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又深谙“弱肉强食”的社会规则,因此巴不得自己的孩子从娘胎里开始就比别的孩子优秀。但应看到,预习合理,“抢跑”犯规,“抢跑式预习”其实未必能让孩子真正“领跑”。诚如教育专家所言,让孩子提前预习,等到下学期开学上课时孩子觉得是“炒冷饭”,反而影响学习效果。

根本来说,“抢跑式预习”折射出的是家长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焦虑心理,假期不努力,考试徒伤悲,高考、中考、甚至小升初考试都是没有硝烟的“战争”,趁着暑假多储备些“子弹”总没有坏处。加之攀比心理的推波助澜,家长们坚信“笨鸟”先飞,“不笨的鸟”更没理由后飞。在热播影视剧《小欢喜》中,我们也能捕捉到家长“抢跑”焦虑的影子。近期剧情中,乔英子逃课被揭穿,宋倩摧毁乐高基地,同样作为家长的童文洁劝慰宋倩称,“孩子的人生是他们自己的。”可孩子的人生究竟在由谁操纵?面对英子的哭诉,宋倩以一句 “你压力大,妈妈压力不大吗?”驳回,这是不啻中国家长不甘“淘汰”的呐喊,也是中国式“教育焦虑”的镜像。

近年来,教育部一直致力于对中小学生“减负”,严禁“超前教育”,国务院办公厅也曾下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明确禁止应试、超标、超前培训及与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但具体实施起来往往难获成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家长根深蒂固的“应试”观念,很多家长认为学生负担过重是现行教育体制的必然结果,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减负”等于“落跑”。“素质教育”不能当饭吃,但好成绩似乎可以成为“铁饭碗”,换言之,学习成绩好就是最好的素质。

此外须知,逼孩子“抢跑”的“锅”不应全由家长来背,学生成绩不好,老师也跟着焦虑。一方面,教育部严禁学校随意侵占学生休息时间,杜绝假日补课之风;另一方面,日益增加的考试难度与学校规定的升学指标让老师“病急乱投医”,重压之下,老师恨不得一个学期内把整年的知识都灌输给学生。因此,家长抢购课本的背后,也不排除有老师想借假期时间“超前教育”,要求学生提前购买教材的因素。

因此,让所有孩子重回同一起跑线,关键在于缓解社会的“预习焦虑”,诉诸老师与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老师不应把“超前教育”奉为圭臬,家长更不该逼着孩子“抢跑”犯规。实际上,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惩治“超前教育”、校外培训等乱象的脚步也从未停歇,家长、老师和社会如何在各自角色上实现良性互动,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

文/彭思涵

来源:红网

作者:​彭思涵

编辑:田德政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