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七届红网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决赛初评正在进行。大赛评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理事、互联网与新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祝华新,目前已完成点评工作。对于祝老师评出的“9分作品”、给出的“写作提醒”,特此进行摘要整理,谨供参赛学子和广大读者参考学习。
祝华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理事,互联网与新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
【1】《诺奖再度爆冷的背后,是亟待关注的多元文化》
9.2分。这是一篇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胸襟的时评,在公众舆论场上还不多见,值得鼓励!时评聚焦身边的琐细事情展开议论,切中时弊,促进本地治理的改良,当然很必要;与此同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民,也需要放眼天下,看到“巴掌山”之外更宽广的世界,展示心系“人类文明共同体”的大国气象。
【2】《从频频走红的论文致谢中,当窥见学者该有的“真”态度》
9.2分。治学最宝贵的是真诚。现在学界容易被人诟病,恰恰就是学术作伪,学者洋洋洒洒谈论的东西,别人不认同,只怕他自己内心也未必真的相信。
【3】《把情感留给骑手,把理性留给行业》
9.2分。本文思想敏锐,观点鲜明,“将理性代入行业,我们就会发现真正关照不够、体谅不够的不是行业外的我们,而恰恰是行业内的管理者”,可谓一针见血。
【4】《无声餐厅,爱意无声胜有声》
9分。这是一篇温暖人心的评论。当下时评经常是解剖生活中的负面丑恶现象,这篇评论独具慧眼,发现和颂扬社会、人性很阳光的一面。社会转型期原本泥沙俱下,互联网经常成为网民负面情绪的“垃圾箱”,这时候主流媒体需要站出来,提醒和引导大家用温暖的眼光看世界。
【5】《为器官捐献点赞时,“鼓励”能否变“激励”》
9分,赞同刘海明教授的评价。(刘海明:这是一个沉甸甸的选题,也是一个满怀感情的选题。作者完成度很高,论证得很有力度,能打动人,也能实现逻辑上的自洽,文笔严谨,富有感情。)
【6】《视评|违法侵权!搭讪直播不能“搭”过底线》
9分。圆桌论坛,简洁明快,三人各有侧重,效果不错。
9分。非常不错的视频评论。从大学生最熟悉的电商购物节谈起,能抓住受众,而且所发议论也令人相信是主持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双主持人制,切入一些采访,视频形态比较丰满。从双主持人想到对口相声,建议男女主持人的分工更明确一些。对口相声分为逗哏的、捧哏的两个角色,两人承担的任务不是平均的,一个是主要的叙述人,一个是辅助叙述的对话者。视频评论不是文字评论的翻版和分解朗读,脚本一开始就应该是两个人的对话切磋。
9分。本作品多次设定情景带入,主持人侃侃而谈,从容大气。建议学生的视频评论作品像本作品一样,尽量选择与自己日常生活有关的题材,表达分析展示专业见解。
【9】《视评 | 观孙卓一家团圆后续,需还司法和当事人以空间》
9.6分。一篇值得浓墨点赞的视频评论,表现出年轻学子的悲悯之心和理性清醒。主持人的表现有感染力,指出公众情绪误区时点到为止,收放自如。整个节目独立完成。看好这个年轻人。
【10】《视评 | 买卖同罪,真的合乎法理吗?》
9.2分。三个知性女孩讨论严肃的法律问题,有趣又对受众有启发,形成了一种收视的张力。立论是希望走出“情绪性正义”的陷阱,表述冷静。尤其欣赏最后一段,提示近年来我国刑事立法呈现处罚加重、范围扩大到趋势,虽然大快人心,却有违司法谦抑原则。年轻学子能从儿童买卖个案看到这一点,值得肯定,新闻传播专业不能满足于做“万金油”,不能只是“跑街”,也需要饱学深思。
【11】评论不是辩术,其实展示和分享的是深沉的人性:博爱,共情,包容,对生命的痛感,同理心等等。
【12】建议评论尽量给受众提供增量信息,引导人进行深度或发散性思考,能道出人人“心中所有、语中(笔下)所无”的东西为最佳。
【13】记得人民日报分管评论的副总编辑范荣康80年代说过:一篇评论需要新的观点;如果没有新的观点,就需要新的素材;如何没有新观点、新素材,至少也得有新的语言。
【14】时评的功用就是促进不同人群、不同文化圈层之间的沟通和包容。
【15】我对时评有个总体的建议,对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包括政府个别部门的监管行为,需要“重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刘鹤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讲话),基本的价值取向还是市场化、法治化,让时评触摸时代脉搏,促进社会向前走而不是向后看。
【16】时评除了分析社会问题,可能的话,再增加点人文的思绪,可能会更有温度。
【17】时评的视角与市场监管等执法部门的视角应该有所区别。
来源:红网
作者:祝华新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